第八百四十七章 请求移民

  苏厨正文卷第八百四十七章请求移民第八百四十七章请求移民

  就在这个时候,苏油的一封上书,引来了朝中大哗。

  在上书中,他提出京东的灾情既然如此严重,可以将一些流民送到交趾去,甚至更南边的西贡。

  张散的船队完全可以在运送完稻米之后,利用冬月的东北风将灾民运到交趾。

  相比陆路迁移到他州就食,看起来路程虽然远了很多,但时间上却也差不多。

  从京东到交趾,纵帆船利用顺风,不过二十日就能到达。

  在交趾之外的南洋,臣已经购置了一片河口,那里方圆数百里,地处占城和真腊之间,能够一年三熟,养几万人都不成问题。

  以后那里会是南洋海贸的重要中转地,有宋人在那里耕作,可以为船队提供给养。

  希望陛下考虑,任用沈括和郏亶,效西汉凿空西域,在南洋要地,屯田建城。

  为了诱惑赵顼,苏油还提出了另外一项建议,只要朝廷同意,那一文钱都不用出,交给四通商号全权负责就行,包吃包送。

  这个建议太可怕了,理论上,这是将大宋子民送到不测之地,道义上是讲不通的。

  而且汉武帝在大宋就是反面教材,当时的西域真没给汉朝带去多少利益,反而差点拖垮了汉朝经济,而北方草原,并没有实际控制。

  打垮了匈奴,不过是给鲜卑腾地方而已,如今西域何在?不足效仿。

  这种言论在朝中占了主流,不过《两浙潮报》上刊登了一篇匿名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名”与“实”,到底什么重要?

  为了所谓的“体面”,宁愿将老百姓饿死在辖区内,都不让他们去能够活命的地方开始新生活,算不算不仁不义?

  此次灭亡交趾,外贸巨利,和汉武帝打击匈奴,殚竭民力,是一样的吗?

  京东河北流民遍地,盗贼蜂起,朝廷严命痛剿,可这些“盗贼”里面,有多少是以前的顺民?

  如果张示布告,告知百姓们可以领粮去安南生活,让百姓们自行选择,是不是对平息两路盗匪能有些帮助?

  此次朝廷征交趾很有章法,过去因为疫病而死的情况完全没有发生,张散他们的船队一路扬帆,也没有出瘟疫,那在河北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信任一下苏油?

  这篇文章被《时报》转载,因为文章里边提到了“名实”的问题,这是当年王安石变法前的老论调,所以大家都怀疑是王安石匿名写的。

  王安石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蔡确正在准备弹劾苏油不仁不义胡乱瞎搞,一见到这篇文章,立刻偃旗息鼓了。

  此次洪灾,上游严重的是郑州,下游严重的是徐州。

  好死不死,徐州太守是苏轼。

  苏轼很苦,走到哪里都是救灾。

  密州旱情救完,朝廷任命他知徐州,本来要回京复命时,受到王珪阻挠,都快要到京城了,朝廷命他不许进京,立即赴任。

  于是苏轼和赶来与他见面的苏辙一起掉头,先去陈留拜访了张方平,然后和苏辙一起,一路考察民风民情,遍览彭城山水,在四月抵达徐州,度过一段惬意的日子,还在徐州修了个逍遥堂。

  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波涛汹涌,不可阻遏,淹没二十五个县,冲毁田地十五万顷。

  这其实已经比真实历史上好多了,真实历史此次大洪水乃是百年一遇的级别,河流改道,再次扫荡了一遍京东东路,淹没四十五个县,冲毁田地三十万顷。

  好在苏油和司马光当年定策北流之后,王安石一力巩固提防,疏浚下游,中间虽然出现了浚川耙之类的傻黑科技,但是好歹大方向是正确的。

  经过拗相公多年倔强一路刚,此次洪灾愣是没有改道,反倒把下游冲宽了不少。

  不过灾情依旧是严重的,“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

  八月二十一日,洪水侵到徐州城下。

  徐州城南群山环绕,加之连日暴雨,水汇城下,城外竟高达两丈八尺,比城中的街道还要高出一丈多。

  并且越积越高,洪峰时节,水离城头只有数寸。

  有钱人拖家带口,要求出城避难,这给广大百姓带来了更大的恐慌,市民纷纷涌到城北,连正在抗洪的队伍也军心不稳。

  苏轼知道情况后,即刻赶到城北。他劝诫富商们:“你们家财万贯,都弃家而走,那全城的人心都散了,还怎么抗洪?”

  他然后对百姓保证:“只要有我在,徐州城就不会被洪水毁掉!”

  经苏轼劝说,富商与市民陆续返家。

  驻守徐州的部队是武卫军,禁军本来知州是无法调动的,当此紧要关头,苏轼也顾不得了,跑去找到武卫军指挥亲自动员:“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指挥慨然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自当效命。”命令全体官兵出动,给抗洪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

  徐州城的东南方正处在徐州有名的泄洪通道——百步洪的俯瞰之下,现在随时面临洪水倾覆的危险。

  如果洪水犯城,东北戏马台下的平地最易成为过洪走廊。

  苏轼曾多次登临戏马台巡视,察觉了危险,指挥军民修筑了一条“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长堤。

  这条长堤修筑得十分及时,堤坝刚刚完成,大水便凶猛袭来,但是被堤坝阻挡,暂时缓解了洪水淹城的危机。

  此时又下起瓢泼大雨,昼夜不停,水位不断升高,翻滚的洪水眼看就要越过城墙。

  苏轼把家安在城头,自己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坐镇指挥,让官吏分段把守。

  经过七十多天的奋战,大水终于褪去,徐州城,保住了!

  朝廷认为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特意下令嘉奖。

  而苏轼又开始放嘴炮了,说什么抗洪不重要,灾后才重要。

  当年司马公和苏油考察河北,根据富弼救大名府,李肃之救瀛洲的的方法,列有条制,要求朝廷将之颁喻京东路,启动河东救灾应急预案。

  司马光和苏油联手炮制的《河情咨要》和《北流图经》,堪称调查报告的经典之作,但是过于详细琐碎。

  资料多达数百万字,很多内容图表又相当枯燥。

  能够通读全部,还能记住主要内容的,除了司马光,苏轼,张方平,晁补之这种黄历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脑硬盘上T的变态,其余的人,看着都会觉得头大。

  赵顼赶紧叫下面人去翻书,果然,一二三四五,详细分明,苏明润,靠谱。

  终于下定决心,命京东两路安抚使张贴告示。

  “南京、郓、兖等州及邢州之巨鹿、洺州之鸡泽、平恩、肥乡县盗贼,愿受招安,就食交趾者,朝廷许自首,恩赏路资,不咎前愆。”

  诏监察御史里行黄廉为京东路体量安抚。

  黄廉曾经弹劾监察院都检正俞充交结中人,徼幸富贵,并且上书言王中正任使太重,恐为后忧。

  赵顼辩解道:“人才盖无类,顾驾驭之何如耳。”

  黄廉对道:“话虽如此,然渐不可长,此苏油拒拒藩镇统任所虑也。”

  “圣人长驾远驭,故四凶在朝,不废时雍。彼皆才器桀然过人,任使称意;而为后世虑,故放殛之耳。”

  前面说得都还行,后边的就不是人话了,赵顼直接让黄廉变黄连:“且置此事。河决曹村,京东尤被其害,今以累卿。”

  丢他去河北救灾。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苏厨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