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的学员们在集镇口分两边坐下来休息,大家吃点干粮,喝点水,就连彼此间的说话也是细声细气,压根就没有扰民。
李中易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是他苦心打造的模范军队,好样的!
当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的阳奉阴违,不管是谁,肯定都不喜欢,李中易更是如此!
罗长纲亲自带领本届学员,远出数百里外的洛阳进行野外拉练,李中易正好在郑州,于是就借机会看一看这些学员以及罗长纲在私下里的真实面目。
身为一国之君,李中易成天被花言巧语所包围,时间一长,难免会出现头脑发热的情况。
为了避免头脑发热导致的决策错误,李中易需要掌握一手的资料,微服私访也就成了势在必行。
一支模范军队,不仅需要战斗力惊人,更要懂得爱民!
在讲武堂学习的学员,全都是军官或是预备军官,从他们开始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将来他们手下的士兵,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任何一支军队里面,基层军官团都是极其重要的存在。如果说士兵是枝叶,那么军官团就是树干,讲武堂则是树根。
李中易在茶楼上坐了大约两个时辰,他亲眼目睹,讲武堂的学员们直到集市中人群逐渐稀少之时,这才列队进入了集市。
集市的附近,靠近郑州的方向,有一座兵站。兵站,是李中易的创举,每个州都有至少一座大型兵站。兵站的用途,主要是容纳或是转运附近州县紧急征召的官兵。
李中易奉行的是精兵政策,朝廷养的精锐禁军,其总员额不超过三十万人。遇见紧急情况之下,则通过总参议司的调兵令,召集各州县的乡军和厢军士兵。
在小农社会,由于统治者防备屁民造反的心态,遇见外敌时的国防动员速度,可谓是慢得出奇。
国防动员,不仅包括基层士兵的动员,还有物资、装备和粮食的集中。
借助于一杆子插到底的村正、亭正和州县巡检体制,李氏强汉朝对于基层的控制力度,远远好过了历朝历代。
就目前而言,凡是有转职村正的地方,也就是朝廷可以直接控制的地区,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国防动员。
罗长纲率领讲武堂的学员离开了集市之后,李中易缓缓起身,神态轻松的下了楼。
在回郑州的路上,李中易靠在车厢壁上,微合着双眼,仔细的琢磨着另一件大事,即少年讲武堂的设置问题。
华夏民族,时而尚武,时而又不尚武,归根到底,这与和平时期重文轻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按照李中易的构想,将来如果征服了安南等中南半岛的大粮仓之后,就要着手普及中小学教育的事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管在哪个时代,人才永远都排在第一位!
人才的培养机制,显然呈现金字塔状,越往上走,精英型的人才就越少。
目前,受限国力的不充裕,李中易暂时没条件普及全民九年义务制教育,但是,他却可以在全国的数百军州设立数百个少年讲武堂,选拔符合条件的少年进入军校学习。
少年军校的体制,在欧洲最为盛行,尤其是北方的老毛子,其军校体制遍布全国各个州和加盟共和国。
军事人才的兴盛,赋予了老毛子军事立国的根基,这也是老毛子屡屡出现名将的基础,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名将,苏沃诺夫、库图佐夫和朱可夫等人。
按照历史规律,农耕民族,只要和平的时期超过五十年以上,重文轻武以及以文制武的思想,就会迅速抬头,以至于到了皇朝的末期,竟然无将可用。
在立国之初,李中易刻意把帝国的军事机器,摆在了不受文臣集团影响的位置,就是想避免出现文臣领军的荒唐现象。
当然了,在和平时期,文臣和武将集团的斗争,往往以文臣集团的获胜而告终。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明朝时期的土木堡之变。
在土木堡之变的过程中,文臣集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推波助澜,起到的很可能是极其负面的作用。
李中易已经考虑好了,少年讲武堂将在每州设立一座,课程的安排是上午学文化,下午搞军事训练。
之所以这么安排,李中易其实考虑的很深远。文武兼修的少年学员们,在学成毕业之后,除了进入军队当见习官的出路之外,还可以进入军政学堂进行深造。
和讲武堂的纯粹军事训练不同,军政学堂培养的主要是军政双优的人才,以政为主。
嫡系人才的培养,也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一直是李中易掌握大政的基础。
回到郑州之后,李中易就一直待在兵马总管府内,一边处理手头的军政事务,一边密切的注视着开封那边的局势变化。
根据几个情报来源递过来的消息,随着孔昆的被贬,打算闹事的文臣集团,明显出现了重大的分歧。
在文臣集团之中,有人主张应该从长计议,不能搞只争朝夕的那一套。毕竟,李中易不是光杆皇帝,而是拥有几十万精锐大军的统帅。
只是,这一派的意见明显不占上风。因为,反对派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李中易的儿子们并没有延请儒学的名师。换句话说,既得利益的儒臣集团,要想影响皇子们的可能性,被极大的削弱了。
说白了,以读书人不谋一时的特性,如果皇子们都请的是儒学师傅,他们倒不至于有胆子和李中易争一时之长短。
然而,读书人们都看得很清楚。若是本朝的皇子们一直延续不请儒学师傅的传统,那么,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迟早会变成一个笑话。
千百年来,独尊儒术已经成了统治者和读书人之间的一种默契,即,读书人支持统治者坐稳江山的基础是:只重用儒门子弟。
也就是所谓的与士大夫共天下!
然而,李中易是不吃这一套的,他的逻辑是与全天下的有识之士共天下!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