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8章 雁门关

  京师保卫战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亲自领导,亲眼见证的,他深深的被秦良玉和她的白杆兵而感动着,但是抵御外敌还好一些,这是卫国战争,让秦良玉的白杆兵帮着自己去剿杀反民大军,这就需要朝廷正统的军队,需要自己的御林军和三边大军这样的专职服务于皇帝的军队了!他的性格让他不忍心开口。【】{

  优柔寡断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有着面子薄的特点,他绝对不是一个脸皮厚,随便就能够对别人提出要求的人,而且,此时的明庭非常衰落,除了秦良玉这样少数的地方爱国武装,根本没有什么地方军队会听从皇帝的调派,他怎么好意思让白杆兵这种,纯粹是靠着马家的家族体系组建起来的军队而去反民大军血战呢?

  大同上空的白云层层叠叠,这是一个深春的好时节,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却无心欣赏这空中的美景。他驾驶着武装直升飞机在大同上空盘旋了一周,不确定该在哪里着陆,他自己也并没有想好。

  “问清楚了曹文诏和孙传庭军队的具体位置了吗?”崇祯皇帝朱由检问身边的副手高德威,高德威即锦衣卫的大头领,同时也是检荀楼的直属跟班,虽然他的品级已经远远的高出于检荀楼的那个从七品的小旗头衔。

  高德威点点头,“大同城内驻防的都是秦良玉的大军,共计八千多人,而孙传庭的一千大军在宁武关驻防,曹文诏的一千大军在雁门关驻扎。至于杨鹤大军的消息并不确切,一直在陕西至山西周边调动。具体人数也不确切。”

  崇祯皇帝朱由检嗯了一声。什么都没有说。他已经想好了去哪里。他跟秦良玉之间并没有无线电系统联系,一方面是出于对军事秘密的保护,另一方面,他没有办法将全部是靠着家族体系组成的秦良玉的白杆兵划入自己的中央军。这就是他和秦良玉军队之间的微妙关系。

  杨嗣昌同样什么也没有说,他已经看出来了这个检大人对自己有所防备,而且以他的城府,一般是不跟不熟悉的人说太多话的,更何况这个人是王承恩的外甥。是皇上身边亲近的人,在这一世,杨嗣昌和皇帝还没有过接触。

  但是杨嗣昌听见了一点点关于父亲的消息,还是很欣慰的,父亲的三边大军移动到了陕西和山西交汇的周边,说明父亲的心,还是在朝廷的身上的。

  雁门关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一说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杨家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眼,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

  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即“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东门外北侧建有“靖边寺”祀战国时代的军事家赵将李牧。西门外右侧建有关帝庙。关城正北置有驻军营房,东南设有练兵教场。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

  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华所说的战国良将李牧的故事。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崇祯皇帝朱由检之所以将武装直升飞机停靠在雁门关,并不是不放心秦良玉会对自己怎么样,他是完全相信秦良玉的爱国情怀的,他只是希望离着前线更近一些,得到的消息更确实,更快捷一些,反正他有武装直升飞机,也不用担心自己有什么危险。(未完待续。。)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崇祯盛世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