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翻看着延州送的奏章。
李谅祚越长越大,对没藏讹庞就越发地不满。没藏讹庞为了控制李谅祚,将女儿嫁给他做皇后,李谅祚于是以彼之道,还彼之身,与没藏讹庞的儿媳妇梁氏勾搭上。白天视事于国,夜晚则带着侍从去梁家私会梁氏。
梁氏的丈夫没藏怼甚忍无可忍,便挑唆父亲,于是父子俩打算等李谅祚私会梁氏时,伏甲兵于梁氏寝室旁边,然后突然闯入,击杀李谅祚。
但这个安排却被梁氏听去,密告了李谅祚。
李谅祚召没藏讹庞进宫,带到密室中,卫士涌出,于密室中将没藏讹庞执杀,又杀其子,其弟侄与族人悉数坑杀。
这是四月发生的故事,还是没藏讹庞的家奴王文谅逃入延州,六月延州才得到消息,禀报给赵祯。
赵祯看着这个奏折,露出满脸的懊悔。
如果没有王巨,宋朝没有能恰会算的刘伯温诸葛亮,机会错了也就错了。
但王巨与赵念奴分别的时候,王巨说了这件事,不用多,只要派人通知没藏讹庞,防范住你家那个儿媳妇,西夏就完了。
赵念奴回到京城忽信忽疑地禀报。
赵祯也忽信忽疑,他立即通知程勘去查。
程勘很快就有了回禀,不错,没藏讹庞与李谅祚似乎开始水火不融,至于那个梁氏确有此人,才十三四岁,刚刚嫁到没藏家。但西夏小皇帝有没有与梁氏私会,目前还不知。
说明这条消息还是有来源的,并不是那个大牛胡说八道。因此赵祯做了两件事,一是派皇城司的人密查王巨,不仅是王巨所想的赏赐,还有对这则消息的确认。其次让程勘再派密探细查那梁氏。
先是史旰传来消息,王巨的种种,甚至在密奏上也闹出乌龙,朱家有高人,协助朱家指挥了黑岙岭一战,又化解了宝藏危机。
这一说赵祯头痛了,又将女儿喊来。
问题就在赵念奴身上。
赵念奴回京后听信了王巨计策,大闹特闹,连司马光都差一点下海了,羞愤之下,要辞官。
所以赵祯有的不敢说,甚至不敢让见过王巨的那两人去延州,省怕泄露了赵念奴的事,毕竟程勘见过他们一回,再去程勘可能会产生疑心了。
于是这几方都有点不清不楚的。
赵念奴又将情况说了一遍,然后看着密报雀跃,就是他,父皇召他进京给他一个官职吧,可是一个人才哎。
赵祯将她轰下去,那有那么简单的。然后又下了密旨,让其他人回京,史旰留下继续监视。再等程勘消息,直到元旦节时,程勘才好不容易打听到消息,李谅祚确实与梁氏有一腿。
赵祯便将群臣喊来商议。
但错就错在这里了,如果将两府宰执喊来议事倒也罢了,可赵祯以为这可能会是大事,于是也喊来了其他重臣,包括起居舍人知谏院司马光。
司马光一听就立即反驳,讹庞威福自专,即非谋逆,罪固当诛,岂有中国之君教人之子杀其父,教王之臣杀之王为己利耶?
将赵祯活活气死。
有人开头,那便好办了,其他大臣也提出质疑,首先一条,如何让没藏讹庞相信?
这么大的事,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能做什么?
没藏讹庞若有意杀害李谅祚,明知道梁氏与李谅祚有私,还会让她听到消息?
……各种各样的理由。
不能做,若传出去,会贻笑千古,况且司马光说得对啊,那有教人臣子杀其主子的?
这时候赵祯可不是前几年赵祯,身体越来越差,一会儿便让大臣们侃得头昏脑胀,此事作罢。
现在消息来了,赵祯嘴中那个苦啊,比黄连还要苦。
不要以为赵祯没有智慧,相反,若不是军事上拖累着,他已很接近传说中的无为而治的境界。就是军事,也不能全怪他,宋朝几十年没有打仗了,赵祯未开金手指,知道谁行啊?若无赵祯,狄青那来的昆仑关大捷?
看着情报,他马上就反应了,不是梁氏听到了,而是梁氏收买了没藏家的下人,下人向梁氏反馈了。不要问年龄,延州有一个少年,一般大小,同样妖异过人!
如果当初听从了王巨的话,说易行难,操作起来会很困难的,但若有心,肯定能办到。也不会象王巨所说的那样西夏马上就会肢解。没藏讹庞必然再扶持另外一个拓跋李家的人上台,但不可能是李元昊的后代了,那么必将产生争议,再加上对没藏讹庞的不满,西夏必将衰落。
一条计策,当抵十万二十万大军!
然而却让自己白白错过。
他放下了奏章,对内侍说道:“将皇城司的史旰传上来。”
一会史旰上来,赵祯说道:“你将那个王巨的情况仔细地说给朕听。”
史旰没有隐瞒,包括王巨如何洗脑的,都一一说了出来。
“张亢哪,他还在徐州吗?”
史旰翻白眼,那小子说得对啊,真不能沾兵事,道:“陛下,张亢在徐州去世了。据传他死讯传到边地后,十分轰动。特别是麟府路,因为张亢击败李元昊,数万户骨肉得以保全,替张亢绘像立生祠,不敢呼其姓名,只呼阁公。闻听张亢去世,无数百姓抚胸大哭,亡我父矣。”
这是因为王巨说了好几次张亢,史旰才关注的。
还有史旰不知道的,张亢曾经一度在泾原路担任过官职,凡易地,感公恩信,必遮道匍伏,号泣请留,导致张亢数日不能离去。不要说韩琦,范仲淹也做不到这一点。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大臣,大家明明知道没藏讹庞在侵耕屈野河,然而却被宋朝冷处理了。
“难道朕真的做错了?”
史旰心中憋啊,你老人家有没有做错,俺那敢评价啊?
赵祯扭头问身边的内侍:“去年那个皇城司的侍卫叫石,石什么来着?”
内侍会意,悄声说:“官家,可是护送殿下回来的那个侍卫?”
“正是。”
“他叫石黄。”
“你将他传上来。”
“喏。”
一会儿石黄带进来,赵祯说道:“你与史旰一道去趟延州,确认是不是那少年。”
赵祯从女儿嘴中套出真相后,立即将石黄二人召见,给予一些赏赐,并且授了指使之职,但因为王巨的“挑唆”,赵念奴这大半年来活得无比的精彩,事儿大条了,所以赵祯同时下达了封口令。赏归赏,若泄露,朕定斩不饶。
因此史旰莫明其妙。
“石卿,可记住朕的话?”
“臣时刻铭记在心。”
“那就好,史侍卫似乎找到了那个大牛,你随他一道去延州确认一下,若是,将他召到京城。”
“喏。”
两人刚要退下,赵祯又说道:“且慢。”
不能召。
自己身体差,这宫中乱了,刘氏前面给自己戴了绿帽子,后面满京城都在宣扬,若不是韩绛说出来,自己还一直蒙在谷里。
自己只要马上召见这个少年,同样会迅速传出去,莫明其妙从边区召见一个少年郎,皇上是要干什么呀?一打听,估计王巨祖宗八代的事都会被打听出来。
若是平时也罢了,关健延州那几桩轰动的案子都与这个少年有关。
自己能理解,史旰回来说了,石黄回来说了,边区百姓如何的苦法。但自己也没办法啊。就象十几年前自己想免邛州一千贯盐务,结果那年邛州增加了一万多贯的支出。因此只好装作不见,否则难道下诏免延州的兵役力役吗,下诏鼓励大家私盐吗?
只有不痛不痒地诏书程勘务必宽赋于民了。
但能有几个大臣理解?相信经过他们折腾后,还不知道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如女儿的遭遇。若非那少年出了主意,最后说不定就让司马光他们弄得身败名裂!
召可以,必须等这风头过后再召吧。
于是说道:“你们确认后,莫急着让他进京。这样吧,听闻他在读书?”
“陛下,不错,似乎很学问。”史旰道。
“那么你们明天走,今天朕会亲自替他挑一些书,你们带上,对他说,是朕送给他的,让他努力读书,秋闱(解试)高中,朕在京城等他。不过此行你们务必保密,不得泄露,也吩咐他不得泄露,此乃口旨,也是秘旨。”
两人离开,同时赵祯也默许了程勘收留王文谅。山遇兄弟也是他心中的痛……终于后知后觉,不算太迟,正是这个收留,嵬名山才投奔宋朝。不过宋朝也没有用好王文谅,还以为他是山遇兄弟呢,结果又闹出大事……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