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第一跃(三)

  程勘没有说姓名,但胥吏会意,能让程勘关注的小子能有谁呢。

  他走到王巨身边,悄声问:“程公问你为何还不动笔?”

  王巨也小声回答:“谋定而后动,得将思路理清楚了才能动笔,反正时间宽裕。”

  胥吏回去低声禀报,王巨没有说什么,只是一个时间宽裕,却说明了一切,程勘不言。

  王巨还在思考。

  策与论都是议论文,但偏重点不同,论偏重于是非对错,策偏重于解决办法。

  但相同的地方,必须有一个鲜明的观点,这个观点多少还不能让程勘反感……

  这才想第一策,马政。

  自己的观点就是立即将马调入军中,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军,这也是解决马政之弊的策略。

  它是论点,但有论证。

  首先得说明骑兵的重要性,在宋朝指望出现一支清一色的骑兵那是不可能了,但适度地有一支骑兵同样很重要,例如崔彦进的满城之战,李继隆的唐河之战,徐河之战,都有一支强大的骑兵,至于李继宣魏能杨嗣杨延昭田敏秦翰联手的破虏军之战,几人所用的几乎大半是骑兵。再比如府麟路两次兔毛川之战,胜得十分光彩,可那时宋军中若有一支强大骑兵配合呢,李元昊能带走一半人回去就不错了。可是没有,因此无法扩大战果。

  再者就是防御,虽然宋朝于边境广建堡砦,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可它有许多缺点,第一个筑堡就要派兵守戍,每筑一个堡就要多增几百几千名士兵,国家又要浪费许多财力。

  可实际中就是这种被动的防御,往往西夏纠集大军,进攻一堡,若是派兵救,宋朝九成以上是步兵,西夏能利用速度优势围点打援。若是不救,那堡必然被拿下。然而宋朝若是在边境上有四五万强大的骑兵呢?那么就能将诸堡砦串连起来,那时宋朝的富裕与庞大的人口数量就能发挥优势了。大家比拼吧,西夏能耗得起吗?

  可是强大的骑兵不是一天练出来的,合格的骑兵天天呆在马上,于是成了清一色的罗圈腿。

  这就是论证。

  立即将马调到军中,组成骑兵,也是朝廷马政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减少了墨吏贪污的渠道。

  不过若这样写还不行。

  马也是战略物资,如果朝廷若没有牧监,而一味的买马组织骑兵,那就象一个产品,核心技术却在人手中,难免会受制于人。

  还得要养马。

  然而这个马如何养?肯定不能象现在这种养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给百姓养,但不是王安石那种养法,如在渭秦地区,岚石地区,朝廷扶持,向百姓提供一些牧场,以及政策与经济上的扶持,让百姓以养马谋生,然后朝廷购买。马养得好收入就能高,马养得不好,他们就会贫困,与自家的命运休戚相关,这些牧民就会兢兢业业。

  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弊病,不过朝廷可以置一个试点,一个是官办的牧监,一个让百姓饲养,相互比较,一比较马养得好坏,二比较费用开支。但有两条,第一严查官吏向牧民勒索,第二防范官吏收牧民好处,以劣马当良马收购,坑害国家。

  这方法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可进可退了,至少比以前宋朝的那些马政好得多。

  但不能这样写,还得对文字润色加工,再引用一些圣人的言论,以及历史上的典故。

  那么一篇好策子就出来了。

  王巨开始在脑海里进行文字加工。

  程勘在帘后都开始又着急了,王巨这才动笔。

  这一动笔,笔就没有停过。

  刷刷刷,一篇六百来字的马策呈现在纸上。

  这才开始想第二篇策文。

  没藏讹庞侵耕屈野河与土门,不能单纯说打或者不打。

  不打十分地屈辱,打弄不好就成了忽里堆之战,郭恩大败。

  但不打是不行的,不以为两国和平了国家就不花钱,看看陕西,仅是禁兵就驻扎了三百多营,一年得花多少钱?

  打还是要打,但不能盲目地去打。

  军纪太差,务必整顿军纪,没有军纪,这支军队休想打好仗。

  战斗力太差,必须强军练兵。

  然后……浅攻!

  这个战术不是章楶发明的,首提者乃是范仲淹,只不过他没有想清楚,因此思路不清晰,加上宋夏和平了,这条策略朝廷没有采纳,直到章楶惩戒熙宁伐夏之败,才将它完善。

  那么何谓浅攻,首先得要有一支纪军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次之组织一支精明强干的斥候部队,能使主将迅速得到对方的情报。

  然后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人来了,我军迅速退回来,由堡砦防御,敌人走了,我军进入敌境扫荡,一步步蚕食横山。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区别对待,拉拢一部分对宋朝好感的部落,扫荡对宋朝一直仇视的部落。

  这条方法虽然速度缓慢,但风险性不大,而且逼得西夏与宋朝比拼消耗,西夏能耗得起吗?

  只要持之以衡地实施,不用几十年,西夏因为战火连连,百姓贫困,自己儿就乱了。

  这才是对付西夏类似侵耕屈野河的办法。

  而且这种稳重的策略会让程勘喜欢。

  想好了思路,再次在脑海里进行文字加工。

  反正时间太宽裕了,整整一天时间,不用急。

  直到兵士送来午饭,王巨第二篇策文才写好。李万元在不远处问:“妹夫,如何?”

  监考的胥吏走过来,说道:“勿得交头接耳。”

  但他认识李万元,因此语气也不严厉。

  李万元吐了吐舌头。

  王巨未说话,但点了点头,又投去疑问的眼神,那意思你考得怎么样啦?

  李万元拼命地摇头。

  吃过午饭,王巨开始想第三策,这时候开始有学子忍无可忍,可能认为只能写到这一步了,陆续地交卷。

  对交卷的态度王巨与张载一样,早交卷光荣啊,或者考官给你加分哪?

  他继续想着第三策。

  但王巨怀疑程勘是不是在拍赵曙的马屁,这个英宗几乎也差点做到了三年不言,随之隔屁。

  当然这个肯定不能写的。

  想了一会,迅速理出思路。

  首先这个三年不言不是反面教材,人家商高宗乃是孝顺。

  这就可以做文章了,孝为人伦之首,连父母都不孝了,那能忠君爱民?那怕身为人君也得要孝,这样才能替天下百姓做个榜样。若是人君不孝,百姓跟着不孝,人伦大坏,纲常不振,国家危矣。

  有点酸,但在这时候大家都吃这一套,想高中,只好写了。

  但是逝者已逝,生者还生,做为平常百姓,除了对死者尽孝外,还要为活着的人负责,教育子女,友爱兄弟,孝顺活着的长辈。作为臣子,还要上辅君王,下治百姓。作为人君,还要富强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尽孝重要,后面也重要。

  三年不言,自是常事,不能长矣。

  但这样写,不是策,而是论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暗黑大宋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