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值

  这些人的弹劾也不能说没用,只能说只有一根毛的用……

  因为这次尸骸游行,是经过赵顼同意的。

  王巨还刻意说了其原因,首先是花销。

  灭西夏都困难了,况且还要拿下吐蕃,如果不是时机不错,王巨可能会选择拉拢阿里骨,给他大量好处,以换取他安份守己。

  但连灭两国,未来会产生多大的花销吧。

  就象眼下,会州会战陆续结束了,三军将士得赏赐吧,牺牲的将士家属得抚恤吧。

  其实许多宋军十分有血性,宁死不降,有血性归有血性,人家用命对待朝廷,朝廷最少有所表示。如果朝廷以为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就会象宋太宗高梁河一战那样,拿下太原,看不到任何赏赐,三军不愿意奋战了,由是高梁河惨败。

  但这个赏赐不可能每人只给两三贯钱,最少平均起来每人给三四十贯钱,大家才会心动,可此次参战的三军将士达到了十几万之众,赏赐与抚恤必会产生一个天文数字。

  然而想平灭两国,就必须这样做,有了丰厚的赏赐,再加上战利品也能瓜分到一些钱帛,没有参战的将士才愿意参战,参战的将士才愿意杀敌立功换取赏赐。

  三军士气就上来了,有了士气,才能平灭两个国家,这是根本所在。

  但这样,未来花费会更大,就算不加赋税于民,事实上王巨也没有打算加赋税于民,但这些财政终是从国库里拨出来的。因此越打到后面,越会有人用此做文章。

  不要小看了这群人,实际上胡人称王称霸,正是中原内部出了问题。就象五胡乱华,实际上东晋有数次机会能收回中原的,比如桓温。比如刘裕,但他们********想做皇帝了。机会也就错失了。或如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打到最后,无法用兵了。然而各个藩镇开始割据了,唐朝无法中兴……不说别的,用人堆也将这群胡人堆死了!

  现在仍是这样,如果内部不拧成一股绳,再加上连伐两国,成功率依然不会太大。但这次机会错失。恐怕是永远错失了。

  所以有了这次游行,前线邸报说死了六十万军民,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或者朝中大臣来说,也仅是一个数字,现在将这些尸山骸海放在你们面前,让你们观看,那么还会不会说什么和平!

  当然,赵顼可没有让这支队伍刻意绕到司马光家门口,更不会同意王巨派门客带着手令。在司马光家门口大闹一场。

  不过也只如此了,以前司马光再三攻击王巨,不带王巨反击一回?难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并且两人相比,司马光是百姓,王巨是州官好不好?

  也就是司马光种的因,现在开始收获这个苦涩的果实。

  还有一个隐形的用意,那就是民意,而民意这个东东,是可能操控的。

  就象王安石的变法,实际王安石确实隐约看出了一些东西,就象宋朝的赋税。整是唐朝的数倍,但为何宋朝更富裕。

  不要说宋朝税重!

  再重也没有****重。更没有美帝重!

  或者说宋朝盐贵,****盐是不贵。可有通信费,有柴油汽油费……好了,不屑玩盐这个低级东东了。

  而且通过青苗法,他已经看到了贷款的一些作用,通过市易法,他也看到了商业的价值……只是身在这时代,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看得不清楚,因此变法带来了许多新的弊病。

  但有的变法确实是很不错的,比如免役法。

  何至于让一个百姓用怮相公来唤猪?

  这就是某些人对民意的操持,更厉害的是袁崇焕,这个人并没有金大神所写的那么完美,有很多缺点,但至于磔刑后,满京城的百姓来分食他的尸体?更过份的是刽子手每割一块肉,老百姓排着队,花钱买这块肉当场生食。

  所以王巨在彼岸,只在基层执行选举制度,上层依然是精英任命制,民意这个东东,太不可靠。

  不过也不能小看了这民意,如果让某些人将民意操控,全天下百姓反对之,则会动摇更多大臣,这三年就有难度了。

  这次大闹的后果,整个天下百姓又会对往事议论纷纷,最少有一件事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伐夏之战如果王巨在宋朝,不会败得那么惨,王巨为何不在宋朝?就是司马光文彦博这些人用手段将王巨逼走的,幸好皇帝头脑忽然清醒过来,两次派中使去海外,将王巨再度请回来,这才有了连番大捷,才有了整个宋朝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以后,不论是谁,也不易操持这个民意了。

  最后就是连番大捷所带来的影响。

  现在的宋朝与后世的****差不多,好不容易壮着胆子派了一些船去南海围观美帝航母,但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无数****百姓激动澎湃。

  宋朝也是如此,积弱了许久,只要前线不断地取得胜利,管王巨怎么做,就是将司马光的家拆掉了,百姓也不会反对的。

  而且好消息又来了……所以这些人的弹劾只有一根毛的用,并且还不是头毛,而是更细的汗毛。

  大里河过去就是北绥州,宋朝未收回来的绥州地带,再往前就是横山。

  但这里的横山与王巨庆州战役的那段横山不同,庆州大捷过后,王巨的处理方法十分粗暴,主动投附宋朝的拉拢之,继续忠于西夏的则强行镇压之。可问题是两边的横山情况根本不一样,那边的横山总体对西夏忠诚度不高,特别是因为两国私商往来,让许多横山百姓意识到西夏的落后与税赋的沉重,所以宋朝略表现有那么一点强势,就会有许多部族会主动依附宋朝,况且王巨用了那么多反间计。

  这边的横山则不行了。他们是西夏的老巢所在,甚至当年李继迁能得势,这些人最少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功劳。

  这种敌意满满。即便有部族投附,刘昌祚也不敢收留。

  收留可以。一旦西夏大军到来了,他们弄不好就成了禹藏花麻,但禹藏花麻捅的是阿里骨一刀,这些部族捅的可能是宋朝一刀几刀。

  强行镇压也不行,宋朝边境许多官员说,横山多堡砦,其实西夏建设的真正堡砦很少的,主要就是这些村寨。倚据山势,用石与木栅垒寨墙。

  只要强行镇压了,反抗必然激烈,后方西夏多少还有几万兵马,即便将这段横山拿下,宋军伤亡也会惨重,这么做很不值。

  于是刘昌祚兵临横山下,将南边的百生撵之一空,便没有再向北发军了。

  这一张一驰间,奥妙也就出来了。

  首先这些撵走的百姓要吃要喝。就会烧杀掳掠,使得本来贫困的横山地区百姓雪上加霜,而且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自家人对自家人动手了……

  前方失去了阻挡,横山直接成了前线,一些小部族人心不安。

  西夏表现不给力,不敢救援,一些部族失望。

  宋军又没有因为镇压结下仇恨,于是宋军撤退时,一些部族主动暗中派人向宋朝示好了。

  那么就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拉拢一批人,再打压一批人的目标。

  正好朝廷赏赐也分发下来了,总的来说。缘边五路皆派军士参战,不过延州这边将士立的战功最少。赏赐无疑也最少。

  贪生怕死的禁兵无所谓了,给他们再多的赏赐。也休想指望他们上了战场英勇奋战,但大多数有血性的将士心中多少有些不平……士气可用了。

  于是松了松后,刘昌祚再度率兵渡过大里河,兵临横山。

  不过之前给了缓冲时间,有些部族已经向宋朝示好,这些部族必成了最好的内应。

  至于永乐城的血仇,只能放一放了。

  镇压是避免不了的,但不是要对所有村寨进行镇压,而成了有选择的镇压。

  数万大军就象推土机一般,节节挺进,更多的部族陆续地向宋军诚服。

  如果这段横山再失去了,那么九成横山都要被宋军拿下,西夏无奈,从夏州银州石州陆续调出两万兵马,对横山进行支援。

  若只有延州这一部兵马,说不定两军于横山僵持下来,刘昌祚的兵力虽多一点,可不占主场优势。西夏兵力虽少一点,士气也低落,不过占据着地利与人和的优势。

  但问题是宋朝于其他地方还有着许多兵力,西夏大军向横山挺进,河东路发兵了,訾虎与折可行带着府麟路的兵马,苗授带着他训练两年多的边军,合计近四万兵马,一万民夫,杀向了银州。

  西夏连忙分兵援救,但是刘昌祚暗中将前来支援的张守约兵马置在了米脂寨,府麟路发兵时,张守约带着环庆路的兵马,杀向了横山,生生将西夏分出的这支兵力堵在了银州城外。

  银州城没有援兵到达,几路宋军猛攻之下,守城的主将见城池无法守住,主动率领城中的两千夏军投降了。

  得到了银州,几路宋军继续西进,夏军无法抵挡,节节向古长城撤退,撤出了古长城外,几路宋军也就没有再追赶了,而是继续将百姓向宥州或者南河套驱逐。

  其实这时候可以收拢一部分百姓,但问题是大伙对这里的百姓皆不大放心,又无法安置。置于渭源那是最好不过了,可从这里到渭源太远,如果将几万户百姓向渭源迁徙,说不定会有意外发生,也会花费大量的财力。

  延州也有许多地方可以安置,但就是王巨来了,也不敢将银州石州的百姓往延州绥州安置,弄不好会出大麻烦的……

  所以进一步地驱逐,不是忠于西夏吗,你们现在走投无路了,看看西夏有没有拿出钱粮救济你们。

  救也不问,那会将西夏彻底拖入泥潭。

  不救,这些百姓则会对西夏渐渐失望。

  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但暂时宋军又从山外撤了回去,眼下在这里。宋朝没有群众基础,又位于山外,不易防御。不过这段北横山则拿下了。而且经过一张一驰,对西夏死忠的部族也甄别出来。全部撵走。

  宋军做得也狠,连高梁的青杆,都强迫西夏百姓割下来,运回去当成了饲料。

  此役,没有击杀多少西夏将士,不过意义非同小可,整个绥州终于收了回来,不但整个绥州。九成横山地区,全部被宋朝掌控。

  就是以后宋朝不伐夏,攻防之势也完全颠倒。

  消息传了回去,举国欢庆,一个横山,将宋朝害苦了。

  但西夏面对宋军这种稳打稳扎的进攻,却是束手无策,梁氏集团更是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不过宋军对西夏的进攻,暂时性全部停下来了……因为宋军的重心转到了湟州。

  李宪拿下了兰州后,于兰州两边陆续建了龛谷堡。吹龙堡,西关堡,胜如堡。质孤堡,东关堡,阿千堡,皋兰堡,不过在西夏陆续进攻中,胜如堡、质孤堡、皋兰堡,甚至连西关堡都陆续废罢。

  平夏城、天都山、鸣沙城、古烽台,四次大胜,也将西夏大半兵力消耗掉了。

  于是王文郁与李宪又将西关堡重建起来。

  然后主动跨过黄河。于斫龙谷口修建了金城关,从这里可以直达原先的六谷部诸蕃。也可以威胁到西夏的卓啰军司。

  阿里骨反目成仇,宋朝也不客气了。于西关堡西侧的把拶桥畔建立了京玉关,直控癿六岭与湟水。但看上去宋朝还是以防御为目标的,并且阿里骨正是从这条道路撤回青唐城。

  时光飞快地过去,到了六月末,黄河两边诸堡砦一一屹立起来。

  兵力上对宋朝没有带来影响,渭州后方腾出来了,同样腾出大量兵力,足以将这些堡砦城关守住。

  不过财政上消耗会更严重,毕竟运输的距离进一步拉长,即便用战俘运输粮草,也会产生更多的消耗。

  但从军事意义上来说,宋朝于边境完全占据了上风,也就是从现在起,东到东横山,西到兰州黄河河畔,宋军可攻可守。

  而且马上就看到其意义。

  七月初,就在西夏拨出一些兵力援救夏州,也必须要救的,这里乃是西夏的“龙兴之地”,真让宋军再度弄成废墟,西夏那就更惨了。宋军几路兵马,忽然出兵黄河,向卓啰军司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夏军节节败退,撤向西凉府。

  因为地形不是很熟悉,宋军没有敢深入追击,但是将黄河西岸的百姓一起强行迁徙到了河东。

  不过这一役看上去意义不大,没有歼灭多少敌人,也没有占领多少西夏疆域,毕竟在河西了,地形不熟,百姓不是很支持,又缺少相互的支持援助,除了几个渡口外的关卡,再往前进,即便建设了堡砦,也成了海外孤悬之地,能建却不易守之,就象当年丰州那样。

  但这次出兵的意义不是在西夏……

  …………

  贾会一口气骑马来到河州,见到王巨施礼后说道:“太保,好远。”

  他从密州来的,当然很远了。

  王紫川不屑地说:“如果给太保十年时间,能让大宋疆域北达小海,西达葱岭,东达鸭绿江。”

  这基本就是唐朝巅峰时的疆域。

  不过王紫川也不大懂,虽然唐朝疆域大,许多地区是羁縻区,不能控制,不象宋朝,疆域虽小,九成能直接控制。赵匡胤用玉斧在大渡河上一划,往西朕不要了,以免损中国民力。

  西边都是蕃人羌人,治理很困难,至少朝廷无法获益,还要派驻官兵官员,但这些官兵官员的钱帛,是中原百姓纳税所出的,如果一旦叛乱,所费更多,因此得到了这一带,朝廷没有获利,反而会伤害中原百姓财力民力。

  这个想法也有消极了。

  不过王巨想法也有些消极,他过于着重实用性了,比如西南夷,暂时无法控制,王巨也就听任这个国中国古怪地在宋朝西南地区屹立着。

  这个所谓的实用性,也就是有军事价值。比如西夏,或者能获益的地方,比如交趾大理。朝廷才会去开拓。而且一旦开拓了,就要想办法尽量能让朝廷掌控。

  然而在多数人畏战的宋朝。王巨这个所谓的实用性思想,还是受到主流群体欢迎的。

  也就是王巨有这个条件,也未必带着宋朝军队开拓到贝加尔湖与葱岭。

  而且就是宋朝相信王巨,继续大力支持王巨,十年时间还是做不到的。除非给王巨二十年时间,那么将黄河治理好了,进一步宽赋税,又于河北河东训练出大量军纪严明的边军。同时还要想办法让辽国于辽东燕云推广杂粮,有了耕种,才能有效地管理控制,那么第二个十年时间内,王巨说不定就能将辽国灭掉。

  但这是不可能的……就是赵顼继续活着,能让王巨权倾天下二十年?

  并且宋朝种种弊病已深,即便换王巨来做皇帝,也无法将这些弊病一一矫正,一旦彻底矫正,准会天下大乱!

  于其这样。还不如开拓彼岸呢,哪里疆域岂不是更大,而且王巨要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不过王巨这六年的种种做为。以及他隐晦地说出来的一些治国的道理,不仅会延缓宋朝的寿命,还会给许多人带来反思,再加上彼岸未来的启示,也许未来新政权的产生,就会仿效彼岸。

  那才是真正的新生开始。

  这些,王巨不会与王紫川解释了。

  他说道:“子如,为何从密州赶过来?”

  贾会说道:“太保,彼岸带来一个好消息。”

  “什么消息?”

  “在利州发现了一个超大的铜矿。”

  利州就是在更遥远的彼岸了。大约是在智利一带,反正现在都没有办法测绘出那边标准的地图。王巨只是估计了一下,将那个定居点命名为利州。

  如果是利州。发现一个大铜矿也不稀奇,王巨脸色平静地听贾会往下说着。

  “太保,这个铜矿估计能年产一千五百万斤。”

  王巨终于有些动容了。

  一千五百万斤,大约只有八千余吨,放在后世,也就那么一回事。

  但这可是在宋朝。

  贾会又说道:“而且根据工匠反映,保守的估计,能开采三四十年。”

  “这可是一个好消息……”王巨走了两步,铜在彼岸作用不大,一部分铸造器皿,一部分铜运回宋朝,换成铜币。

  彼岸货币同样分为绢交与铜币两种,绢交与宋朝的绢交样式不同,也不及宋朝精美,当然情况不一样了,在宋朝做工不精美,则会有胆大的人大肆制造假货币。彼岸则不需要了,而且就是有胆大的人,也缺少相关的丝料。

  因为两种货币不同,没有相互流通,甚至宋朝的绢交已经有一部分流通到了辽国与西夏占城倭国,但没有流通到彼岸。海客们得到了宋朝绢交,也用来采购商货了。

  铜币却不同,彼岸一直在使用宋朝的铜币,自己没有铸造一枚铜币,而是不断地用铜向宋朝换来铜币使用,这是王巨再三申明的,因为这个铜币是两边联系的纽带,让彼岸百姓不要忘记他们的根本……

  不过在彼岸铜币可能相当于****的一元钱五毛钱的硬币,所以流通的数额并不是太大。

  然而在宋朝不同,铜币越多,反而利于绢交的稳定。

  王巨想了想,这可是一个好消息,必须加以利用,因此他写了一篇奏折,将这个情况向朝廷禀报,并且承诺彼岸未来每年向宋朝提供一千万斤以上的生铜,但这些铜全部是用来铸币的,同时每年向彼岸交纳五十贯铜币。

  一千万斤铜肯定不止五十贯钱,即便按照朝廷的收购价,也接近三百万贯了。至于余下的部分,用未来的十五万两黄金“年贡”相抵了。

  “太保,你一心忠于大宋,可许多人不领你情啊。”贾会说道。

  这也是一个比较精灵的人,所以后来陆续地提拨上来,如今主持着密州那边的彼岸交易。

  “子如,何来此言?”

  贾会便将他打听来的一些消息向王巨反映了。

  司马康进京告状,但司马光真的气病了,而且听说病得很重。

  无论司马光如何厚黑,遭此羞侮,也吃不消的。

  再加上许多人以为王巨离开朝堂,因此牛鬼蛇神一起冒出来了,什么样的话儿都有。甚至王巨来到河州,为了便于民族融合,于各部选拨三名少女做为儿子未来的小妾,也被一些人说起王巨替儿子选妃嫔。

  “是谁说的?”王巨恼怒道。

  王巨现在不怕国内,就怕国外,就怕有人用海外王做文章。就象辽东,如果不怕有人做文章,那么就可以从宋朝选派一万名官兵,学习高丽语,潜入辽东,整个辽东就会更加糜烂。

  但不行了,一旦有宋军看到彼岸用船装载军队于辽东作战,一定会有人浮想翩翩。

  到现在王巨还不知道辽东已经提前产生了巨变……

  贾会摇了摇头,他只是派人暗中打听到一些路人的消息,却无法打听到朝堂内幕的。

  这也无妨,王巨写一封信问一下章惇就能听到内幕与真相了。

  妃儿担心道:“这些人会不会坏官人的事……?”

  “那倒不会,只要前线源源不断地胜利着,这少数人无论如用闹事,也翻不起风浪。”

  “官人,妾身就怕那个司马光真的被气死了。”

  “妃儿,你说错了,如果真气死了,我背再多的包袱,也是值得的!”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如果气不死司马光,王巨才会失望呢。

  贾会带着王巨写的奏折返回京城,王巨这么做,也有很多用意,替彼岸与自己加分,什么海外王、选妃嫔的啥,那是子虚乌有的事,否则干嘛这么拼命地向宋朝送金子送银子送铜?同时也会让赵顼进一步安心。

  今明两年财政不会紧张,紧张的乃是后年,大后年,一千万斤铜,只返还五十万贯铜钱,但它可以铸造近四百万贯铜币,扣除成本外,三年能变相以盈利八百万贯。

  虽然前线大手大脚地花钱,但该花的还要花,不过关健时候这八百万贯就会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

  绢交大肆流通了,不过百姓心中认可的货币,仍是以铜币为主,有了更多的铜币流向市场,会稳定绢交,会进一步繁荣经济,也会变相地给宋朝带来不少收入。

  王巨还有一个用意,一旦正式向朝廷提交,面对这么多的生铜,换成谁都会重视,即便高滔滔上台,高滔滔也会重视,那么她做出某些决定时,就会仔勘酌。

  王巨开始动手了,得要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那么闹事的只能是那么一小拨人,民意始终不会让那一小拨人摇动……但王巨不知道的是,正是这个铜,真的将司马光气死了!

  ps:两个本子,一个本子系统崩溃,一个本子花屏死机,弄了一下午,晕……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暗黑大宋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