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中,泰昌看罢孙承宗呈上来的奏折,不由眉头深锁。
宁远附近果然聚集了两百多万辽民,这些人都已经失去了家园,根本就没有获取食物的途径,唯有靠朝廷救济。
两百多万人,在后世好像不是很起眼,因为后世超过两百万人口的城市不知凡几。
这会儿可就不一样了,要知道,当今世界第一大城金陵也就一百来万人口,京城的人口还不到百万,也就是说南北两京的人口加起来还没宁远城外聚集的辽民多呢。
这么多的人,哪怕光是喝稀饭,一个月最少也得消耗几十万石的粮食,朝廷根本就负担不起啊!
孙承宗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建议,尽快调集人马,趁建奴在辽东立足未稳之机,开始堡垒推进。
只要能一举收复大凌河到大辽河之间的良田,这两百多万人就能勉强养活自己了。
这想法貌似没什么问题。
问题,这么仓促行事,恐有不妥啊!
泰昌当然也想过这两百多万辽民怎么养活的问题,但是,他想的跟孙承宗想的不一样。
他原本是想将这两百多万辽民迁徙到京畿附近,甚至通过漕运大船运送南直隶去。
因为京畿有很多的皇庄,南直隶也有很多的皇庄,如果让这些辽民进皇庄干活,肯定不会饿死的。
而且,两百多万辽民中肯定还有不少的匠户,完全可以让他们补充到王恭厂、盔甲厂、战车厂、兵器厂等地方干活,这样这些匠户不但干活的人多了,那些匠户还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问题,孙承宗为什么绝口不提将辽民内迁呢?
难道孙承宗没有想到这点?
不可能啊,将辽民内迁他就没这么大的负担了,也没有这么急迫的进攻压力了,何乐而不为呢?
泰昌想了想,还是对着门口道:“传戚金前来觐见。”
他对辽东的形势还不是很了解,而戚金在辽东待过几年,而且战略眼光独到,对辽民的处理,还是听听这位老将军的意见比较好。
戚金本就在外城西北角操练神机营,离皇宫并不是很远,不到半个时辰时间,他便在内侍的引领下匆匆赶来。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泰昌也不啰嗦,直接就将手中的奏折递给戚金,随即问道:“戚将军,这两百多万辽民为什么要留在辽东,迁徙到京畿甚至南直隶不是更好养活吗?”
戚金闻言,仔细看了看奏折,随即拱手道:“皇上,迁徙辽民之举万万使不得啊,孙大人的做法才是万全之策。”
咦,这两个人想法竟然一样!
泰昌不解道:“为什么?”
戚金连忙解释道:“皇上,您有所不知啊,这些辽民里面有很多建奴的奸细啊!当初经略袁应泰袁大人就是看在建奴铁蹄下流离失所的辽民可怜,所以将这些辽民安置在沈阳城和辽阳城中。岂知,当建奴前来攻城之时,这些辽民中便窜出许多的奸细,又是趁夜放火,又是偷袭城门,搞得沈阳城和辽阳城中的守军疲于应付,这才是沈阳城和辽阳城都坚持不到几天便陷落的主要原因啊!如果将这些辽民迁徙到京畿,则京城危矣,皇上,万万不可啊!”
泰昌闻言,不由一震。
他猛然间想起了,王恭厂莫名其妙的大爆炸,还有,建奴在历史上入寇京畿时就如同进了自己的地盘一般,纵横睥睨,熟悉的不行了。
很有可能,这些事都是建奴奸细所为啊!
其实,努尔哈赤对于辽东的渗透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可怕,辽民之中大部分是忠于大明的没错,但投降建奴的也不少,甚至,其中还不乏文臣武将和大富大贵之家。
比如佟养性,此人被就是辽东有名的富商,家资巨万,富甲一方,努尔哈赤尚未一统建州女真诸部之前他就已经暗中投靠,跟人家合伙做生意,帮人家出售劫掠来的赃物,又帮人家购买粮食、生铁等战略物资。
可以说,建奴的崛起,他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建奴根本就弄不到什么粮食、生铁等战略物资,也没什么钱扩张。
所以,努尔哈赤拿下沈阳之后便将其封为二等总兵,并将三贝勒阿拜之女下嫁,而其弟佟养真的孙女佟佳氏更是成为顺治的嫔妃,生下了康熙,使得佟家成了汉八旗的翘楚,地位甚至超越了很多满八旗世家。
又比如抚顺守将李永芳,此人不但率军投降努尔哈赤,还利用自己在辽东的人脉关系为努尔哈赤刺探情报,策反明军将领,甚至引建奴大军进攻沈阳和辽阳,为攻克沈阳和辽阳,甚至拿下辽东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努尔哈赤拿下沈阳之后便将其封为三等总兵,并将七贝勒阿巴泰之女下嫁,其子李延龄更是官至顺治朝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闽浙总督。
还有辽东有名的官宦世家之后,范文程。
这家伙更不得了,他曾祖父范锐乃是嘉靖朝兵部尚书,其十七世祖更是北宋名相范仲淹!
可以说,范家就是辽东最出名的书香门第,也是最有权势的官宦世家。
他的能力那也是相当不凡,什么进攻辽东之策,拿下蒙元诸部,出兵属国朝鲜,绕道入寇大明京畿,策反明军将领以为先锋南下等等,皆是出自他的谋划。
可以说,他就是努尔哈赤的军师,皇太极的宰辅,顺治朝的文臣之首!
这些人原本都是辽东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关系网之广,简直无法想象,所以,努尔哈赤安插在辽民中的奸细那是数不胜数。
如果将辽民迁徙到京畿地区,将辽东的匠户安排进工部在京城内的各处工厂,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啊!
还好,泰昌听了戚金的解释之后立马就警醒了。
这些辽民,绝对不能内迁!
既然如此,那孙承宗的建议就是最好的了,因为大凌河与大辽河之间的河道纵横,土地肥沃,乃是辽东最为适合载种粮食的区域,如果能收复回来,养活两百多万辽民肯定是不成问题的,而建奴的奸细只要不混进城池堡垒之中,在那种地方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问题就是,这个时候实施堡垒推进之策,合适吗?
泰昌又不耻下问道:“戚家军,建奴此时气势正盛,而辽东边军新败,正是士气最为低落之时,此时我们实施堡垒推进,合适吗?”
戚金闻言,不由微微叹息道:“如果要说合适,那自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的辽东边军根本就不是建奴的对手。不过,一定要选个开战时机的话,这会儿反而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建奴刚刚侵占辽东幅员千余里的土地,肯定要分散兵力去镇压地方,要不然,很有可能整个辽东就乱套了。如果等他们整饬好地方甚至招纳更多的兵源之后我们再行堡垒推进之策,那肯定更费劲。”
这话的确有道理,如果说现在建奴的兵力是十万,那么,辽东那么大的疆域,他们最少要分兵五万以上去镇压地方,也就是说,他们现在能动用的兵力才五万,要不然后方就会大乱。
如果等他们稳定了后方,甚至招纳了五到十万新军,那可麻烦了,到时候人家最少能集结十多万甚至二十万大军,那时候就不是大明堡垒推进了,而是他们大军压境!
泰昌又沉思了一阵,随即微微点头道:“嗯,看样子只能如此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