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等人太过优柔寡断,林肯又何尝不是患得患失。”萨特如是评价道,“林肯到底只是当过一段时间的民兵,不是职业军人出身,在军事上的见解浅薄。华盛顿仍旧在南军的兵锋之下,这时候选择分兵奥马哈,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萨特对林肯分兵之举很是不解,就军事层面而言,林肯的这一手布置是不折不扣的败笔。作为半个军界中人,年轻时曾在联邦陆军中服役过的萨特很了解联邦军现在是什么状况。
北军现有的军事实力较之南军和西军都没有绝对的优势,若是有林肯集中兵力对南方或者西部的任意一方进行决战,胜负难料。但这么一分兵,北军的胜算就更小了。萨特绞尽脑汁也不明白林肯为什么要这么布置。
“林肯是总统不是将军,他考虑问题的角度自然不会优先从军事层面出发去考虑。这是斯科特他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梁耀悠然地泯了一口茶,反问道,“林肯是怎么赢得这场选举的?”
萨特低头认真思考了好一会儿,这才抬头回答道:“这是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以来最波谲云诡的一场选举,其中是非曲直,难以论说。
很多人在林肯能够胜选的原因归咎于民主党内部的分裂,北方上层精英的妥协,竞争对手的实力不济,以及南北局势的不可调和给了林肯可乘之机。但在我看来,林肯能够赢得这场选举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此,而在于林肯获得了北方中下层公民的大力支持。”
听了萨特的回答,梁耀欣慰地点点头,萨特的回答说到点子上了:“民意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林肯既然是被北方当地汹汹民意推上总统宝座的,那他势必被这股汹汹民意裹挟向前,别无选择。
就连很多白宫参议院的上议员都对联邦军的现状毫不知情,更何况中下层的庶民,他们长期受到官方媒体舆论的洗脑。他们认知中的联邦军事实力已经远超现实中的联邦军事实力。”
萨特细细咀嚼着梁耀的这番话,经梁耀这么一点拨,他犹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林肯要对支持的这些选民负责,如果他想坐稳总统宝座,哪怕是明知没有什么胜算的情况下,也要放手一赌,为自己塑造一个强硬的光辉形象。”
“是的,仗可以输,但总统先生的光辉形象不能受损。”梁耀慨然一笑,“这就是政治。”
――――――
“麦克莱伦和林肯这两个婊子养的家伙!”
卡尼堡的指挥部内,阅览毕电报的梅森暴跳如雷,忍不住对他现在的上司边疆军区总司令麦克莱伦和现任总统口吐芬芳。
“他妈妈的!把我们旅的三千多俄亥俄子弟当弃子,要是我守的这些堡垒丢了,你们也别想好过!”
在得知麦克莱伦被派遣到奥马哈负责第二批十万动员兵的整编备战工作时,梅森的心情和现在截然相反。
当时同样是在他的指挥部内,梅森和他的上校中校们高兴的欢呼雀跃,甚至还举办了Party庆祝。
卡尼要塞群是联邦军和西军对峙的第一线,优先级自然应当是最高的。按照常理,麦克莱伦在完成对部分部队的集结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增兵卡尼。
毕竟仅凭梅森旅一个旅的兵力面对仅野战部队就有四五万的西军而言实在是太过单薄了。
令梅森没想到的是,麦克莱伦到奥马哈已经有两周了,集结起来的动原因人数也达到了四五万,其中还不乏具有战斗力的动员兵。
在这种情况下,麦克莱伦仍旧窝在奥马哈,不给他派遣任何援兵,每次发电催促,麦克莱伦总是以兵力不足,新兵尚需整训为由拒接向卡尼要塞群派遣一兵一卒。梅森焉能不暴跳如雷?
更令人气愤的是他向林肯痛陈利害,言明卡尼要塞群是奥马哈最好的屏障,一旦卡尼要塞群有失,整个奥马哈以西地区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奥马哈的沦陷也只是时间问题。
没想到林肯的回电竟也只有冷冰冰的一句:听从麦克莱伦安排。这让梅森的心都凉了半截。
看来无论是麦克莱伦还是林肯都已经做好了牺牲他,以及他这整整一个旅的士兵为整训第二批动员兵换换取时间的准备。
想到这里,梅森不免感到苍白无力和悲戚。
他虽身居高位要职,贵为一个精锐旅的准将,到头来不还是华府那些大人物的一枚棋子。
近来梅森也听到了一些风声,梁耀对华盛顿方面的态度非常强硬,林肯又绝不可能放弃边疆地区。照此局势发展下去,两边开战也只是时间问题。
十年前梅森已经被梁耀俘虏过一回,他不想被梁耀再俘虏一次。
独立战争以来,美利坚不是没有高级军官被敌方俘虏的先例,但一个高级军官被同一个敌人俘虏两次的案例还尚未有过。
难道他要开辟这一前无古人,后也很难有来者的屈辱先例?
“阁下,麦克莱伦那个混账已经把我们放弃了。既然他们如此狠心,能放弃一个旅,不如我们撤”梅森的副官法尔考显然也已经动摇了。
他是十年前跟随梅森征战洛杉矶最后和梅森一同被当时的加利福尼亚团,也就是现在的西军101旅俘虏过的老人。
对于西军的战斗力,法尔考还是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北方那些毫无底线,一味贬低西军和南军实际战斗力的无量报社能骗的了广大的愚民,但糊弄不了他们这些和西军,南军交战过,接触过的一线官兵。
“混账!”梅森厉声呵斥,打断了法尔考,“我们是军人!要对得起我们身后的这面军旗!”
饶是梅森现在对他的上司麦克莱伦准将,乃至总统林肯都心怀不满,但生于军人世家的梅森还是恪守着他的底线,接受了这一安排。
他是一个非常注重的荣誉的人,他不想使自己的家族蒙羞,也不想让跟随自己来到卡尼前线的三千俄亥俄子弟以后抬不起头来。尽管他自己也曾萌生过放弃卡尼要塞群,撤到更安全的奥马哈这一摆烂念头。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