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皇帝一面言语着,一面摆了摆手。
侍候在凉亭外的褚豆托着一个木盒走入了凉亭中,随后又走进来几个甲士。褚豆将那木盒掀开,拿出了里头的一叠纸张,他将那纸张扯开来,令几个甲士分别捏住纸张一角,将纸张完全摊平了,纸上拓印的图案便完全呈现于苏午与玄宗皇帝的眼前。
这纸张足有数丈之长。
纸上呈现的内容,正是玄宗所言的‘无字碑’上浮现的图案。这副图画完全是宗正寺录碑吏于乾陵无字碑上拓印下来,基本上保留了碑上图案的原貌,是以苏午往拓印图案上仅看了一眼,内心便隐生寒意。
拓印图画虽只描述了一座险山,及至劈在险山上的巨斧,山下压着的女子,但苏午分明从碑画中读出了另一种意思,他拧着眉毛,向玄宗皇帝说道:“陛下,我观这副拓印画,分明感觉到画中有人在向我求救!
那求救的人,应是山下的这个女子!”
“你亦有这种感觉?”玄宗看着山下的女子,在这副拓印画中,那女子的发色已经完全显现不出来,录碑吏附上的文字记录,分明是说山下被压着的女子,乃是一白发妇人!
乾陵无字碑,由‘则天大成天后’所立。
自此碑立下以后至今,李朝历代列祖列宗陵前石碑的‘碑相’渐渐引人瞩目,及至天下诸多墓碑上的‘碑相’,都被人们重视了起来,而后有能解‘碑相’、善拓印碑相、观察碑相之人走入朝堂,主要巡察宗庙、皇陵的碑林,记录碑相,分析碑相。
此般官吏,有时便被称作‘碑相’,取‘碑中宰相’之意。
而官称其实是‘录碑吏’。
宗正寺卿、少卿自此以后,多为录碑吏出身。
玄宗皇帝受到乾陵录碑吏送来的碑相拓印图,以及文字记录之中,那位‘碑相’亦称观览此图之时,其分明察觉好似画中白发妇人正在向自己求救!
但玄宗自己观览碑相拓印图,却未有任何明显感觉。
今下闻听苏午所言,他才真正相信,那个录碑吏所言不虚。
“无字碑系天后所立。
此碑之上,既然显现此‘劈山图’,且卿与乾陵录碑吏皆称有感画中之人在向画外活人求救……莫非是说,‘天后’遇到了险恶之事,是以通过自己所立的无字碑,向外界求救?”玄宗深深皱紧眉头,压着声音与苏午说道。
苏午道:“确有这种可能。
那位录碑吏可还留下了甚么言语?
他有甚么判断?”
玄宗闻言,看了看苏午,便令褚豆拿出一封信笺来,与那副碑相拓印图一齐递给了苏午。
苏午打开信笺,便看到了那位碑相的字迹。
那录碑吏在密信中称,此碑相图应作‘劈山救母图’,而巨斧所劈之山之所以会淌下鲜血,乃因此山非‘死物’,而是已成活物,斧钺劈之流血,便是为表现‘此山已活了过来’。
山下镇压白发妇人,虽面貌不清,但既有白发,应视之为老妪。
整副劈山救母图,实则是在提醒圣人,尽快救下山下镇压之老妪,而那位老妪,多半是早已龙驭宾天的则天大成皇帝!
这位录碑吏对碑相变化的推测,确实切中要点。
苏午再看拓印画,亦觉得录碑吏推测不差,但他对画外之事了解更多,结合画外之事再看拓印画,许多事情就变得不确定了起来。
譬如‘天后’虽然已经龙驭宾天,但乾陵之中,只有其衣冠冢。
其看似与高宗合葬,其实尸身并不存于乾陵内,甚至天下间久有传闻,称则天大成皇后尸身,实则在大雁塔下,受佛法庇护,在佛光之中,静待时机,转死为生,化身弥勒,下生三界。
恰巧苏午初入大雁塔时,确在那钟乳洞天弥勒内院之中,见到了一位慈眉善目的女相弥勒——在此以后,他得玄宗召见,入宫中于吐蕃神玉内救出丹加、卓玛尊胜,而神玉忽化莲花,落在大雁塔顶。
也是在那个时候,苏午察觉到了鲁母的‘不安分气韵’。
他因此推测,鲁母至少将一个契机留在金刚智身上,随吐蕃使臣队伍,一路到了大唐。
此后不空‘身死’,苏午欲探究不空性中飘出的十二瓣白玉莲花之时,更直接遭到了鲁母诡韵——那些惨绿眼睛的阻挠!
他更加确定鲁母已在巨唐棋局之上落子!
也在此后不久,乾陵无字碑上忽然出现了这‘劈山救母图’。
这是‘天后’向外发出的求救?
还是‘鲁母’鸠占鹊巢以后,故意在无字碑上留下此画,诱人来救?
更或者,此虽是‘天后’留在无字碑上的图画,但‘天后’真实目的,并非是叫人来救她,而是想以此来牵引出自身别的谋划,譬如‘弥勒下生’?
先前玄宗皇帝忽然问起大雁塔之事,内中正有这重重顾虑,他这位奶奶即便死了,也从未安分过!
“你以为此图何解?”玄宗皇帝盯着苏午,出声问道。
苏午将图卷叠合了起来,与那封密信一齐交给了褚豆,向玄宗皇帝躬身行礼,道:“陛下,我观图中流血之险山神韵,与西岳华山隐有类似,你可着道士送五岳真形图来,两相对比,即能发现那受斧钺劈砍之巨岳,正是西岳华山。
此劈山救母图,亦令我想起了一则民间趣闻。
即二郎劈山救母故事。”
今时‘劈山救母’故事在民间已有雏形,但一直到唐中期之时,方才有《广异记》记载了‘华山三圣母’与一赶路书生相恋之事,劈山救母故事逐渐成形,却在更加往后的宋时了。
但苏午所讲毕竟是民间故事,也未称天下间确有其事,玄宗皇帝自不可能因为一个故事去追根究底。
苏午将二郎劈山救母故事稍加改编,便讲给了玄宗听。
玄宗听罢苏午口中‘劈山救母故事’,点了点头,又道:“天有天条,国有国法,三圣母触犯天条与凡人相恋,诞下孩儿,自该惩处。
那杨戬也确仁孝,担山赶日不成,终致‘劈山救母’。
这则民间故事也有些意思。
若将此故事代入这副劈山救母图中,那被压在华山之下的白发妇人,即是‘三圣母’,山顶落下巨斧,正为救山下之三圣母,只是该是谁挥出了此神斧,劈开华山?
这个三圣母,莫非就是天后?
她又触犯了何种‘天条’?”
苏午眼中神光湛湛,向玄宗回答道:“应在现实之中,所谓天条,即是天理,若将白发妇人视作天后的话,再兼此画之中流露出的‘求救’之意,应是令陛下效仿故事,劈山以救天后了。”
他言语至此,顿了顿,又道:“但我以为不然。”
天理神韵诡谲恐怖,这样天理,完全是奔着不叫人活命去的,谁要遵循天理,谁就留不下性命——如此情况,守天理何用?
不如毁去天理!
苏午这样心思,若落在玄宗皇帝耳里,玄宗纵然今时是再开明一帝王,也绝容不下他——毕竟皇帝亦是‘天子’,天然站在‘天’的一方。是以苏午未有明言天理恐怖,而是道:“若换一种看法,触犯天理的并非是山下镇压之白发妇人,而是那华山本身呢?”
“嗯?”听到苏午的话,玄宗皇帝眼光微亮,一下子被吸引去了注意力。
凉亭边守候的褚豆也悄悄竖起耳朵。
只听苏午接着道:“碑相之中,巨斧从天而降,非因人力所执,实因天力掌握,欲摧灭华山,因而华山悲泣,淌下鲜血。
此可看做是华山触犯天条,招来巨灵神斧劈斩重创。
而华山只是大岳山形而已,从无移转,何来罪责?
它的罪责,应是山下这个白发妇人,正因为它镇压了这个白发妇人,反而触犯了天理,得到天的惩戒!
这个妇人,反倒与天理相连!
我自碑相之中感应到的‘求救’之声,实非山下妇人发出,而出华山本身传来的求救声!”
“一个妇人,却与天意相连?!”玄宗皇帝眸光跳动,他心中忌惮愈深。
妇人承天命,牝鸡司晨之事,虽是前朝故事,但也殷鉴不远——就在不久之前,他还亲手杀了另一位欲效仿前朝故事的公主——太平公主!
“华山者,华夏根脉。
华夏之华字,与华山相连。
此华山,亦可看做人道根脉。
此劈山救母图,在我以为,实则是天理与人道之争杀,而人道垂危,所以向人王求救。”苏午垂下眼帘,最终作此言论,一锤定音!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