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赴任、读书与国粹

  “那个逆子呢?”

  王华神色匆匆入了府,脑袋低着,瞧着不是很高兴的样子。

  府里的管家有些害怕,畏畏缩缩的讲:“出……出去了。”

  王华一听,更是七窍生烟!

  怎么别人家的儿子,都在好好读书,说出去都是有些才名的。或者干脆就是个平庸之人的也行,守好祖宗的家业就好。

  就他,生了这么个儿子,聪明是聪明,人人都夸,可他娘的就是不干正事!

  气鼓鼓的王华就在堂屋里坐着,约莫等了一个多时辰,那个混小子身影终于出现了。

  王守仁是偷跑出来的,所以还在路上就知道老父亲肯定是勃然大怒了。

  要说他也识相,惹恼了父亲之后一回府就老老实实,本来还想先躲会儿,但一进门就看到父亲在等他,也就不作他想,规规矩矩的去给亲爹跪下。

  “孩儿拜见父亲。父亲莫要动怒,孩儿知错了。”

  王华揉了揉一突一突的脑瓜仁,“你去了哪里?”

  “孩儿……去了王越将军的府上。”

  王华:“……”

  出乎王守仁的预料,父亲竟然少见的比较安静。

  “爹……”

  “唉……”王华一声长长的叹息,“今天,东宫也传唤了为父过去。”

  王守仁竖着耳朵,

  去年末到今年初,东宫太子一连串的行动大震人心,仿佛一代圣君的影子已经出现。

  王守仁从小受家学熏陶,心怀报国之念。

  因而对于东宫太子,他也是极为关心。

  “也不知道你这个小子有什么能耐……殿下竟知道我有个叫王守仁的儿子,热衷兵法军事。”

  王守仁很是惊讶,“殿下知道我?”

  “为父也奇怪,不过事实如此。”话说到此处,王华那慈父的目光还是出来了,“殿下劝说,让我同意你随王越一道前往西北。”

  “什么?!”王守仁呆住了。

  “父亲答应了?”

  “东宫驾前,有什么答应不答应的。为父只是想到要与你离别……西北可不是浙江,面临的又是战事,你此去……”王华说到底还是疼爱自己这个儿子的。

  血浓于水,而且王守仁少有才名,也是他儿子里最聪明的一个了。

  一说到离别,

  父子情深的两人总归演绎不出喜剧的氛围。

  “况且,弘治十二年又是恩科。”

  王守仁磕了个头,“父亲放心,孩儿虽然不守常规,但也不是不学无术之人,其实不论是文章、兵法都是孩儿的兴趣,此次西去,孩儿也定不会荒废学业。”

  “殿下说王鏊也一同前往,他的文章作的极好,你倒也可以就近请教。”

  王守仁一听,好听的话说的更多,“那父亲更不必为孩儿担忧了。男儿志在四方。孩儿此去向王鏊大人学文,向王越大人学武,以后像父亲一样成为朝廷的栋梁之臣!”

  这话是王华心坎上的话,

  虽然这个孩儿常惹他生气,但要说出人头地,大概也数他为最了。

  而且东宫为何特地提到他这个儿子,也是王华心里嘀咕的地方,也许是什么关口碰见了。虽说这次去西北路途遥远,肯定也辛苦,但怎么看也是锻炼的意思。

  “儿孙自有儿孙福啊……”

  二月初二日,京师城墙之外,旌旗猎猎,战马嘶鸣。

  王越骑马最后回望了雄壮的北京城,王鏊、王守仁列在其后也是一样的回眸。

  “我想到了殿下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王鏊开口说的这句,不等旁人问,他自顾自的往下说,“殿下说,我大明有钱有人,绝不可让人给欺负了!”

  这话虽是出自文臣之口,却有让在场几十名武人握紧缰绳的力量。

  “随我赴任!”王越一声大喊。

  “是!”

  轰然一声响,之后则是马蹄溅起灰尘如烟。

  ……

  ……

  在宫里,有两样事情比较受人瞩目,一是内阁首揆徐溥身体实在是熬不住了,所以再一次向皇帝乞求致仕。

  皇帝同意了。

  弘治和臣子们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况且徐溥确实是年纪大了,不是因为君臣矛盾等其他的原因。

  他身边的人也都知道,老人家眼睛看东西看不太清楚,哪怕退休了还要去治眼睛。

  所以一切倒也平静。

  徐溥致仕之后,

  刘健接任内阁首揆的位子,李东阳、谢迁紧随其后。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这新一届的内阁出来了,总是要干出点什么事来吧?所以眼下最为重要的事是什么?

  这也就是前文所述的第二件事:东宫出阁讲学。

  当徐溥离开的时候,朱厚照就知道这一天自己是逃不过了。而且按照去年皇帝下的旨意,基本上时间也拖不过去了。

  唯一能再拖上一拖的,就是‘选个吉日’,

  吉日总归不是明天,那自然就往后靠了。

  不过这一点朱厚照并不关心,因为对他而言也没什么意义。

  他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练字、射箭,若是得空也会锻炼锻炼身体,跟着张永做几组武术动作什么的。

  因为对自己有要求,这个要求就是,以后要成为一个文武双全、兼具才情的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不能只是年轻风流,最重要的是要足智多谋、握天下之权。

  朱元璋对皇子的教育是很注重的,按照他老人家定下的规矩,一个孩子读书的任务还是蛮重的。

  所教授的内容也很多,一般以《大学》、《尚书》这类传统的四书五经为主,除此之外也会学习《资治通鉴》、《帝范》,里面都是历朝历代哪些是昏君、哪些是明君这类东西,目的就是教皇子当个好皇帝。

  除此之外,我大明历代帝王还会给儿子们编书,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就不必提了。还有太宗皇帝编的《圣学心法》、宣宗皇帝制《帝训》、宪宗皇帝编《文华宝训》等。

  最后,还有历代文人写的文章,王勃、苏轼、柳宗元等等,不要说了自己是读书人,却没看过王勃的文章,没读过苏轼的词,那也不妥。

  其实这些内容,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朱厚照还不是成年人,即便大臣们制定学习的内容,也不会很多。

  但也有个麻烦,就是运气不好,碰上了刘瑾、吴宽两个人。

  吴宽不必说了。

  新任内阁首揆刘健,那实在不是一般人。

  老先生今年65岁了,从小受的是正统而严格的儒家教育,拜的老师是理学家薛瑄。二十七岁中进士,然后就在翰林院熬资历。

  他读书做事很是认真,绝不打马虎眼,正就是正,邪就是邪,而且性格刚直,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二十八年,旁人叫他通通路子快些提拔,他不,就是埋头苦熬,所以也有“刘木头”的称号。

  现在一个内阁首愧、一个詹事府詹事是这两个老头,那真是对味了,

  他们在一起一合计:东宫聪明,但有奇智,可得把他往正道上引啊。

  原先徐溥给定的是日习一百字,

  两个老头儿互相看了看,吴宽道:“殿下之才非常人,这样是否有些少了?”

  刘健装模作样的深以为然,“或应两百?”

  “刘阁老高见。”

  吴宽又说:“听闻殿下博闻强记,每日所授文章只有一两百字的话,讲读官也无甚可讲了。”

  “不错,殿下若是学得不够,就是咱们做臣子的疏忽了。”

  本来关于这个,皇帝的旨意也是再议一议,结果这两个老头儿在一起‘密谋’之后,搞得皇太子的课程任务繁重。

  不仅弘治皇帝看了脸色不对,坐在皇帝边上的朱厚照也是暗暗起了火,他又不是没看过徐溥原来的计划,

  本来么,一天习字一百,简单,把学过的文章记熟,也简单。此外还有些骑射课程。这样每天有内容、有休息,挺好的。

  现在呢,习字翻倍,学习文章多也就罢了,还要每天过来把《大学》、《春秋》这些读上一遍。洗脑是吧?其实皇帝的经筵日讲,是有类似的要求的,儒学的地位还是无可撼动,自然是把它的一些经典翻来覆去的研究。

  朱厚照不喜欢这样,他不是厌恶学习,而是厌恶长时间、填鸭式的压迫学习。

  望着两位穿着大红袍、头发花白的高官,他有点无力感,怎么这些老头儿总是给他一种非要他听话的感觉?

  皇帝支吾了半天,就软绵绵的问了一句,“前任阁臣徐溥定的内容为何都改掉了?”

  吴宽双手一抬,行礼答道:“回禀陛下。臣等以为太子殿下少多才智,每有妙言,以殿下的天分,原先的计划太简单了些。”

  我简单尼玛个蛋!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明嫡长子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