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只想搞钱正文卷第49章观众何其无辜晚餐是旭东跟杨小蜜一起吃的…
中途,霍剑华、成龍包括綦建虹都过来打招呼。
沈旭东没怎么搭理霍剑华…
只是简单打了声招呼——沈旭东不太可能找霍剑华演戏!
霍剑华能混到‘老戏骨’的称谓,全靠他的两任经纪人:
连俊杰——他高中同学。
郁红——他大陆这边的经纪人。
连俊杰太了解他了,霍剑华早年在台湾访谈节目,呵呵,主持人两三句话,就能把他黑历史勾出来。
这个怎么说呢?
说好听的叫老实,说不好听的就是死脑筋啊。
但他是偶像!
所以,转战大陆后,连俊杰吸取教训,尽量减少他除了拍戏以外的曝光。
说多错多还不如不说。
很聪明的做法。
连俊杰真的有在用心对霍剑华,因为作为经纪人来说,艺人曝光越多,收益越大。
他控制霍剑华的曝光,其实是损害他自己利益的,但对霍剑华本人是好的。
然后两人闹了矛盾,第二任经纪人换成了郁红,郁红也很厉害,童谣的经纪人,霍剑华演技一般,她就多接一些冷面的角色。
同时,她又会帮艺人争取一些赚口碑的活。
还有根据霍剑华的情况,梳理老干部人设,还有和胡歌炒CP。
离开霍剑华后,她手下的几个艺人,发展都不错的。
反观霍剑华结婚以后,这两人都走了,然后资源就开始稀奇古怪。
估计是什么给钱高,拍什么,毫无章法,也不适合他。
其实,光看霍剑华这一年龄段的演员,特别是台湾的,曾经爆火过的,现在还有点热度的,真不多!
他这个年龄段的演员,如果没有足够出色的代表作或是有实至名归的重量级奖项,糊是很正常的…
与他年龄差不多的台湾演员,像周渝民、言承旭、明道、吴建豪、阮经天、彭羽晏等跟他情况很相似。
彭羽晏搭上港圈资源,算是境遇最好的,其它的…都是不同程度的糊!
尤其是言承旭,参加了一把《披荆斩棘》,然后彻底暴露了——原来抑郁,不自信是有原因的,就是没实力:20年不变的唱歌气息不稳,唱跳双废!
嗯,这个节目完美解释了志玲姐姐为什么要跟他分手。
扯回来,现在适合霍剑华这个年龄段的剧本还真不少,但是跟他年龄差不多的,有实力、有号召力的演员同样也很多,像张译、富大龙、秦昊、雷佳音这种,找他们不更好吗?
实力也比他强,不管怎么轮,好的剧本都不会到他的手上,更何况他还有口音上的硬伤!
沈旭东问了杨小蜜:“你跟綦建虹关系怎么样?”
“还不错…我可能要演《不老奇事》…”
昨天,耀莱也做了片单发布会,公布了八部电影企划,《气球》、《不老奇事》、《莫尔道嘎》、《地道战》、《敦煌英雄传》还有《许愿神龙》、《灶王爷》两部动画…
“…《不老奇事》?”
“王硕编剧…”沈旭东有点惊讶:“原创电影?”
“对呀~”
“我还以为是《本杰明·巴顿奇事》翻拍…”
“《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是什么?”
沈旭东惊讶:“《返老还童》,布拉德·皮特搭档凯特·布兰切特主演,导演大卫·芬奇,你没看过?”
杨小蜜白了他一眼:“你说《返老还童》我就知道了!”
“…耀莱是BJ文投控股的大股东,现在还算风头正劲,不过,千万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你就是大明星…”
杨小蜜打断他的话,转移话题:“《全面战争》的续集是不是找了柳亦菲?”
“…对。”
“你睡她了?”
沈旭东无语:“…跟你有关系吗?”
杨小蜜盯着他一直看,直到沈旭东发毛,她立刻问:“什么感觉?”
“咋了?还要日后感?”
杨小蜜很兴奋:“不是,我就是好奇嘛…具体说说…”
“这有什么可说的,你想要感受,要么亲眼目睹,要么亲身实践…”沈旭东挑眉:“要不然,下次我约她,你也一起?”
杨小蜜下意识准备回绝,然后注意到沈旭东的表情,很干脆改了主意,挑衅道:“我倒是没有意见,你能搞得定她?”
沈旭东有点尬住了,摸了摸鼻子,言不由衷:“事在人为嘛…”
“那你加油!”
“你今晚住哪?”
“我待会还有三个采访…大概到凌晨,你…”
沈旭东果断摇头:“那算了…我才结束拍摄,需要调整作息,不能熬夜…”
……
第二天上午,第二场论坛,主题为‘中国电影需要工匠精神’开始。
张宏森现发言,说了一个大的方向,类似中国电影产业在新的形势面前,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第一重任务就是聚焦电影生产的质量和水平,体现电影的“工匠精神”。
以及遇到的问题:面对投资人的急功近利和从业者普遍的浮躁心态,用“工匠精神”去精雕细琢一部电影作品频频遭遇市场困境…
陈可欣先说话:“其实很多时候,电影团队花两三年时间认真做一部电影,但电影的命运却取决于上映后一两天的运气…
影响一部电影命运的因素包括当时观众的心态、社会的议题、天气、情绪、对手、对手有没有黑你等等。
如果有任何一个因素或者多个因素导致第一天、第二天的票房不好,这部电影在电影院很快就没有排片了。”
“我很感谢PPTV,他买断了《酱园弄杀夫案》还有《动物世界》…”
“所以,我觉得大荧幕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原本我以为银幕数量增加,电影的类型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但事实并非如此——银幕越多,能够在影院生存的电影类型反而越少,甚至基本上集中到很少的几类…”
“这种状况的一大恶果就是现在的资本和市场会裹挟着电影人照着所谓的大数据去制作电影,强迫电影人拍那种利益能够最大化的电影,导致市场上出现电影越发趋同,就像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恨电影院,恨排片,恨院线,认为他们不给机会,让几年的辛苦一天之内都没了。但其实影院、院线也有运营成本,他们也有地产的绑架、工资的绑架、发行的绑架等等,使得电影院必须要尽力保持从早到晚都满座。这就是电影人要面对的现实!”
陈可欣话锋一转:“有没有更好的渠道?我拿《七月与安生》举例,这部电影在影院票房近1.7亿、约有400万观众人次看,但在网络上PPTV的负责人告诉我,它一个星期的观众点播量就达到6000万,我觉得网络可能是一个出路。”
“年轻的观众其实是在网络长大的,只要有好的内容,手机那么小的屏幕,他们照样看的全神贯注,我觉得网络平台才真正能使得电影分流、观众分流,因为网络观看对于观众来说,并不需要昂贵的成本…”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