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二十二 陈群的表奏

  玄德第一卷逆天改命刘玄德八百二十二陈群的表奏总而言之铁锅的出现还真的给汉帝国的臣民们带来了过去从未有过的享受。

  不过法正从未想过这东西还能在船只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现在听这些海商一说,若是没有铁锅的情况下搞远航,说不定汉人也会遭遇到这些商人所遇到的事情。

  看起来这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却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用啊。

  法正想了想,点头答应了这些商人们的要求。

  但是同样的,对铁锅的价格做了相当程度的提升。

  他毕竟也不是什么恶魔,也就把铁锅卖出了十倍的价格。

  他以为这应该很高了,但是没想到,他目前所能拿出来的二十七口铁锅一瞬间就被来自五个国家的二十多名商人给抢光了,剩下来的还在问什么时候能补货,他们还想购买更多的铁锅去用。

  这样一搞,法正立刻意识到自己吃亏了,看来价格还能继续往上,然后他就开始思考该怎么在接下来的价格谈判中把在中原相对廉价的铁锅卖出十五倍左右的价格。

  随后,他继续和这些商人交谈,交谈中得知有些商人想回去之后在本国内推广这些铁锅,到时候说不定还需要进口更多的铁锅。

  更有几个商人贼兮兮的说愿意给法正很大一笔钱,然后希望法正能够告诉他们铁锅的制作方法,或者卖几个技术工匠给他们。

  他们很希望拥有足量的铁锅,这样绝对可以赚大钱,实在不行,他们愿意给法正抽成。

  法正听后收敛了之前的笑容,义正言辞的驳回了那几个商人的想法。

  “我大汉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什么东西都能买,什么东西也都能卖,但是唯独不卖人。”

  开玩笑,卖人就等于卖技术,把技术卖给你们,那不是把我们的钱送给你们赚?

  一顿饱和顿顿饱这种事情,我还是能分得清的,只有我能赚这个钱,你们,站一边去!

  嗅到商机之后,法正反手一份表奏送到雒阳去交给刘备,告诉刘备这些外邦商人对大汉货物的渴求,以及意料之外的对铁锅的追捧,希望刘备能够意识到这里头的商机,然后送很多很多的铁锅过来售卖。

  或者干脆给他这里配备一些生产线,好让他这里能够生产足够多的货物,就地售卖,还能压低成本,提高利润,岂不美哉?

  法正在奏表中表示他决定展开价格谈判,争取把铁锅卖出十五倍左右的价格,让这帮奇形怪状的海商狠狠的爆一波金币。

  刘备在日南郡平叛获胜的消息之后,连着收到了法正的两份表奏,第一份是请刘备在日南郡开放蜀锦贸易的表奏,另一份就是请刘备开放铁锅贸易的表奏。

  看完了这两份表奏之后,刘备笑呵呵的对身边的人表示,法正这小子资历浅,胃口大,想一个人一口气吞掉所有对外贸易的好处,让所有人都给他白打工,属实是有点不知好歹了。

  内阁阁员陈群对此感到好笑。

  “他只想一个人占好处,却未曾想到其他地方的官员也想要得到这份好处,也想给当地赚钱,也想分一杯羹,把生产物资都给他了,那些地方还靠什么赚钱呢?

  现在天下都在建设,到处都在用钱,能赚钱的地方越多,朝廷的压力越小,法正的功名之心太重,陛下应当予以告诫,不然很容易受到其他官员的排挤。”

  “伱觉得他很有能力所以值得提点?”

  刘备笑呵呵的看着陈群。

  陈群点头。

  “去日南郡不过数月,就能和外邦商人谈出那么多事情,达成那么多的协议,若是有足够的物资,臣以为,他一定能把日南郡变成南国重要的港口贸易之地,日南郡一定会为此繁荣,南国正需要这样的日南郡,法正也是人才难得。”

  刘备大笑。

  “你陈长文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你确实很看好法正,既然如此,我稍微提点他一下,别让他陷入自我满足的误区之中,也算是挽回人才,你也说了,人才难得,好不容易有一个能干、肯干的人才,可要好好珍惜,若不珍惜,我会吃亏的。”

  “陛下英明,大汉必然昌盛!”

  陈群恭敬行礼,少顷,他又看向了刘备,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没忍住,开口道:“陛下,之前臣提出的建议,您说您想要考虑考虑,但是臣以为,新朝初立,正是应当明确此类规制之时,若此时此刻不确立规制,又该到什么时候才确立规制呢?”

  刘备批示完了法正的表奏,放在了一遍,听陈群这样一说,他便放下了手中的笔,看向了陈群。

  “长文,你所说的那些事情,我其实也深有感触,我本身也能算是亲身经历过旧的选官任官之制的,我知道这里头的问题所在,不过此事事关重大,还要谨慎思考啊。”

  陈群再拜。

  “陛下,近些年来,察举实质上已经停止了,各郡几乎已经没有再进行察举的事情,朝廷所任用的官吏除了州学和太学培养出来的,几乎都是数年前得到任命的官吏,有些人甚至已经任职超过十年,除非犯罪被发现,几乎没有更换。

  眼下之所以没有出现问题,是因为天下动荡不安,就算朝廷没有主动对官员进行调任,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更换一些官员,但是如此被动的更换,与主动按照制度来更换,是相差很大的,臣希望陛下可以明察!”

  刘备叹了口气。

  数月之前,长期在内阁工作的陈群向他提交了一份奏表,内容是关于朝廷选官任官制度的一些讨论和他自己的看法,以及他所认为的察举制度的一些不足之处,还有提出的一些改良的设想。

  其实核心意思就是他觉得那么多年以来,尤其是刘备统治的这六年多以来,整个汉帝国的官吏任命其实是出了很大的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没有规制。

  旧时,朝廷以察举制度为选官任官的制度,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至少是个制度,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不是那种随意可以拿捏的存在。

  而刘备成为大将军统领天下之后,察举制度在实际上已经停止了。

  各郡还有选择孝廉的,可名单上报朝廷之后,并未得到回应和任用,于是数年以来,朝廷几乎没有根据孝廉的规矩来任命官员,所有官员任命都是刘备自己决定的。

  孝廉用不用,那不是地方可以决定的,是刘备来决定的,真的有能用的人才,那就用,不能用的那就赶回原籍,还要斥责郡守,说他们乱选人,惩罚他们三年之内不准再选人等等。

  人事大权被控制得死死的。

  因为没有规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很多地方的官员数年不曾调动职位,而调动职位的,也是因为战乱、政治风波等等原因而被动更换,并非主动更换,这其中的差别还是非常之大的,陈群为此感到十分担忧。

  “现在外界常有流传对陛下不利的言论,多有涉及到陛下任人唯亲的说法,臣相信陛下之前任命刘表出任交州刺史,便是有这方面的担忧,臣以为,过去如果还有很多事情需要顾虑的话,现在度田大业已成,陛下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刘备看了一眼言辞恳切的陈群。

  “长文啊,你倒是什么都敢说,不怕我生气?”

  “陛下不是那种没有气度的人,如果陛下不愿意接纳良言,臣也一定是明哲保身之人。”

  陈群恭声道:“但陛下不是那种人,所以臣愿意直言。”

  “就知道给我戴高帽子。”

  刘备无奈笑道:“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的几句话就生气,不过长文啊,你说的这一切,我也是考虑过的,我也知道一个标准的选官任官规制很重要,所以我才让吏部主持了这一次的人才选拔,用考试的方式,你不也说这很好吗?”

  “好是好,但这依然是缺乏官员之后的被动之举措,而非明确之规定。”

  陈群正色道:“臣希望陛下可以订立全新的官员选拔与任用之策,察举也好,考试也罢,总要让天下人知道陛下是如何选拔官吏的,这对于安抚天下人心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至关重要?”

  “是的,尤其在度田结束之后,干预和朝廷作对的人已经没有了,陛下的威已经遍布四海,前所未有世人对于陛下,敬畏有加,不敢反抗。

  所以在此时此刻,正是陛下需要推动全新的选举之策,以宣示正统、安宁之意,如此,可让天下人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定下来,接受事实。”

  陈群的这一番讲述倒是让刘备颇有些意动。

  此前,他也不是没有顾虑到这个选官任官的事情,但主要是天下纷乱,很多不同的势力交杂于其中,有些人有些势力刘备根本不想去管,不想拉拢他们,那个时候推出全新的选举之策,必然受到他们的掣肘,所以他就干脆不搞这些,只搞“任人唯亲”。

  但是眼下这个状况,的确,最后一批成规模的和他作对的人已经被他干掉了,物理消灭了。

  下至小毛贼,上至旧宗王,从上到下,被他打了一个遍,能干掉的都干掉了,就没有还活着的。

  往后可能出现的反叛者几乎都是以个人身份存在的了,因为个人的一些利益纠葛而进行造反,深层次的政治理由大概率是不具备的。

  以一个团体、一个政治派别而存在的敌人,已经不存在了。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天下人都已经是刘备的“亲”了,要是继续任人唯“亲”的话,也应该把规模扩展到全天下每一个人,如此,才能宣布刘备是天下人的皇帝,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皇帝。

  敌人没了,都被干掉了,现在大家都服从你,听你的命令,你再搞什么任人唯亲,真就不合适了,现在需要的,是要搞一个标准的规制出来,让天下人看到你接纳他们存在于第三帝国的诚意啊。

  陈群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

  能设想到这个地步,刘备必须要承认陈群的政治眼光是相当充分的。

  从他出仕以来,一直都在刘备身边做秘书一样的角色,现在也就是个高级大秘的角色,除了少数几次出差,就没有在别的地方任职过。

  尽管如此,他也是刘备麾下第一个提出要对选官任官进行系统化规范化认定的人,能这样认定此事,显然,他已经洞察到了天下局势的转变。

  身居雒阳而知天下大势之转变,颇有几分诸葛亮身在隆中而知天下大变局的味道了。

  对此,刘备相当欣赏陈群。

  真不愧是一个能够提出规范制度化改革的人才,虽然那应该是几十年后的事情,可今时今日,尚且年轻的陈群已经注意到了这个事情,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已经相当难得了。

  至少目前担当高官的这批人只是在进行纯粹的行政工作,纯粹在做事,似乎习惯了刘备指挥一切、刘备决断一切、而他们本身只负责执行的事情,少有能在天下大方略上提出战略化构想的存在。

  说实在的,这并不利于第三帝国的进一步发展。

  执行确实很重要,但是在顶层决策圈子,拥有战略眼光、能提出战略化构想才是最重要的才能,若论执行,中层和基层更注重执行,执行的优秀人才也非常多,但是进入高层之后,决策就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了。

  无法单独提出战略化构想的人,是不能在高位担当太久的。

  这也是第三帝国发展的一个隐忧,缺少足够多的拥有政治战略眼光的决策人才,刘备自己过于全能的能力展示似乎在这个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反作用,这让他颇有些哭笑不得。

  也是,老板都那么能干了,我只需要执行就好了,反正我也无法提出比老板更优秀的战略构想,不如躺平。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刘备明白,陈群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政治家苗子,虽然没有诸葛亮那么全能,单论政治,他身上的闪光点是非常明显的。

  这种注意到天下大势转变、注意到国家主要矛盾变更的能力,非常人所能具备。

  “长文啊,你说的这些,我是能明白的,我也愿意做一些改变,不过眼下我实在是缺少人手,缺少精力,这样,我有一些想法,我写了下来,你拿去看看,有什么想法和我说。

  之后,要是没什么大问题的话,我们就把这个想法当作将来要推动下去的新的选官任官制度,而在此之前,你要帮我看看这其中有什么漏洞和不足,再想办法帮我判断一下这个制度是否真的可行。”

  刘备找了一下,找到了一个薄薄的本子,他把这个薄薄的本子递给陈群,让陈群去看。

  陈群接过,翻开第一页看了看。

  科举与九品官人法之构想?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玄德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