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日报》和《亚洲日报》在香港掀起“招募采编人员”之战,一时间在传媒领域影响非常大,两边都采取的是高薪招募,造成整个行业的记者、编辑的薪水上涨很多。
哪怕是你不应战,也必须卷入这场隐形的战争当中,像是《星岛日报》、《明报》也不得不采取加工资的方式,稳定自己的员工。
在这场战役中,《亚洲日报》的马氏兄弟苦不堪言,他们虽然有钱,但也不得不面对大额的开销;更甚的是,市场传言《亚洲日报》是白粉报,所以他们又不得不花更高的价格,从市场招募到采编人员。
他们早就知道有市民在背后戏称《亚洲日报》是白粉报,但这个时候突然传言增大影响力,那他们也不得不怀疑是有人在故意放大这种消息。
不过他们却不敢轻举妄动,一般来说,社团人员是不敢得罪报社记者、律师,这两种人最不好惹;得罪记者,他们是一群人,写都写死你;得罪律师,那就更加不敢了,毕竟他们说不定哪天也需要律师。
传媒集团。
社长罗文辉、总编戴平舒等高层,正在开会。由于老板林志超充分的放权,《东方日报》仅社长和总编有机会亲自向老板汇报工作,更多的时候,就是以罗文辉、戴平舒为主的管理层在经营《东方日报》。
而集团的管理层,一般都只是监督和审查财务之类,并不对具体经营指手画脚。
但实际上,不管是罗文辉也好,还是戴平舒也好,知道《东方日报》的定位和经营大纲,都是来自老板之手;只是老板充分信任他们两人,让他们具体去发挥。
“《亚洲日报》想进军大众报,我们就让他们的人工成本增加,他们一名经验丰富的新闻采编人员的薪水,起码是1000港币每月而我们原本的新闻采编人员,流失率不到2%,反而又从外面招募进不少经验丰富的新闻采编人员.”罗文辉讲着这次的“战役”情况总结。
当然,竞争才刚刚开始而已。
有高层试探性的问道:“社长,这样搞下去,我们也自损八百。是不是应该重视我们的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以老带新,这样更省成本。”
罗文辉笑着说道:“这是上面的意思,不然我也不得不考虑成本因素!道理其实很多,那就是继续扩大我们的销量,从长远的效益来考虑七十年代开始,我们还要发行海外华人聚居城市的“海外版”,所以大家不要忧愁采编人员过多的问题更何况,我们还准备模仿美国杂志《财富》,打造一个财经类月刊总之,我们还是在投资阶段。”
众人不再提出反对意见!
罗文辉心里说道,你们怕是不知道,老板对《亚洲日报》其实很看不惯;一旦《亚洲日报》经历过这次挫折后,《东方日报》会有第二轮攻势。按照老板的想法,那就是在发行上做文章,联合发行商、报摊大力推荐《东方日报》。
比财力,《亚洲日报》的马氏兄弟,又如何能和《东方日报》的传媒集团相提并论呢!
接着,罗文辉说道:“戴总编,我们公司培养的编辑,可都是宝贝,你们编辑部可得看好了!损失任何一个,都是很大的损失。”
《东方日报》的编辑,都深得林志超的真传,知道该如何抓住市民的心,在文章上大作手脚;就好比前世的传媒大亨默多克,在澳洲就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编辑,这些人只要带到英国和美国,就能立即让一家报纸“起死回生”。
总结出来,这些编辑要懂得如何写“文摘文章”,分析新闻本身的主题内容,撰写出短小精简,直达主题的“短文”,同时还要吸引人。
戴平舒笑着说道:“大家都很反感《亚洲日报》,原因大家也都知道。更何况,《东方日报》福利待遇非常不错,又背靠传媒集团,发展前景远大。目前没有一人跳槽,毕竟哪有“人往低处走”的道理。”
罗文辉点点头,随后布局一番,《东方日报》继续露出獠牙,抢占香港的传媒市场。
由《亚洲日报》引起、《东方日报》点燃的“传媒抢人大战”,是香港传媒界的第一次“大战”;波及范围广、影响力大,业界备受震动。
因为以前办报纸没有那么多事,所以很多人都措手不及,包括《星岛日报》和《明报》、《工商日报》等。
有人戏称是财团看中了传媒的利润,卖粉的看中了传媒的影响力,总之影响较大。
《亚洲日报》。
“大哥,这样子下去不行呢!我们挖一个人,要支付千元月薪,重要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真本事的TD都没有几个。《东方日报》的编辑更是一个人都没有挖到,反倒是本来入职我们《亚洲日报》的记者,又跳槽至《东方日报》。看样子,传媒集团对于《东方日报》这类大众报,十分的看重。”马珍惜如是的说道。
马惜如说道:“越是如此,说明我们进军报业、大众报是对的。你想想一个那么有钱的人,都要办大众报这种俗报,甚至不惜招致一些非议,你觉得林志超是为了什么?”
马氏兄弟,老大聪明狡猾,老二勇猛凶狠。
马珍惜说道:“听外面说——是当年受到左冷禅的报纸攻击,因而下定决定做传媒,掌握自己的话语权。”
这个答案,是外面普遍的说法。大家都认为当初左冷禅的报纸攻击林志超,让林志超非常不爽,于是事后就拥有自己的报纸,让事情以后变得不再被动。否则,堂堂世界船王,为什么要做传媒这个微利的行业,甚至不惜搞“大众报”这种上不得高雅殿堂的报纸。
马惜如说道:“不错!掌握话语权,就算我们办《亚洲日报》不能直接替我们洗白,但也能让一些乡绅富豪,对我们兄弟俩刮目相看,这对我们以后非常重要。”
马珍惜顿时开心的说道:“何止呢,我们最近在同行中可谓大出风头,谁能想到我们也能办个报纸。我们现在可是“正经”的生意人!哈哈!”
他狂妄的笑了起来,“香港四大卖粉家族”,他们马氏兄弟占两个名额;同样,其他两个只知道卖粉,却不知道洗白,他觉得优人一等起来。
“低调,低调!”
“是,大哥,哈哈!”
另外一边。
《星岛日报》、《明报》等纷纷卷入“报业人才大战”,面对着一个财团和一个卖粉的社团,他们顿时感觉财薄。只能尽量的稳定人才流失,但还是在所难免。
林志超来到位于鳄鱼恤大厦的“优衣库服装公司”,这家企业一直有在稳定的发展。如今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规模相当的宏大。
在物业方面,拥有:中环心脏区域的鳄鱼恤大厦、观塘的优衣库工业大厦、观塘鳄鱼恤工业大厦,以及全港的16间优质店铺。
在业务方面,拥有:鳄鱼恤品牌,香港最知名、最具有代表性的高端服装品牌;旅行者行李箱,产品远销欧美的拉杆箱始祖;为一些欧美中高档服装品牌代工,这是最近几年的新增业务,但发展速度很快;代理两家欧洲一线服装品牌,在香港拥有五家代理品牌的门店。
在现金方面,情况:多年来,一直为林志超提供稳定增长的收益,除供公司发展外,不少都用于林志超的个人开销,传媒集团的启动资金等,也来自这家公司。如今年利润在800万港币以上,并继续在增长。
简单来讲,现在的优衣库服装公司,已经是香港一家大型服装企业,规模远超前世的鳄鱼恤同期。毕竟,鳄鱼恤品牌只是优衣库的一个品牌而已,再加上鳄鱼恤本身也已经走出香港,在东南亚发展不错。
如果在这两三年上市,集资的规模将不低于3000万港币;大概,和前世的长江实业集资规模差不多;比前世鳄鱼恤集资的1750万,多出一倍以上。
其实。
发展这家公司,林志超并没有消耗多少精力,他是充分信任以赵明义、洪云培为首的管理团队;只是在公司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进行指导,以及偶尔考察一番后,说出自己的意见。
有如今的发展,赵明义、洪云培等管理层,反而将最大功劳归为老板指挥若素。这就是穿越者的见识,以及林志超本人这一世的经商水平,带来的良好结果。
“老板”会议室里,高层们纷纷打招呼。
这个老板,一年也只和大家开会两三次,大家却不敢不认真对待,因为老板很厉害。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今天会议开始!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公司在七十年代发展方向的问题,大家有什么建议,就提出来!”
早在一个月前,他便说过要开会讨论这个问题。
身为总经理的赵明义,率先发言道:“鳄鱼恤品牌坚持追求高品质、面料舒适度、时尚元素.与此同时,应该增加“鳄鱼恤童装”、“鳄鱼恤女装”.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师设计,紧跟全球的时尚元素代工欧美中高端服装方面,应该继续追求更多的订单.”
做的工作很充分!
此时的鳄鱼恤在香港和东南亚的知名度,已经是非常大了。特别是在香港,更是被誉为和“紫荆花”一样具备代表性的事物。鳄鱼恤不仅仅只买服装,早已经进入皮具行列,钱包、皮带、皮鞋等产品,深受香港人从小到大的喜好。
赵明义的意思,是继续发展鳄鱼恤,以及为欧美中高端服装代工。
目前,优衣库服装公司拥有1200多位熟练的裁缝工人,已经是非常厉害的成衣工厂;和那些大型成衣工厂不同,这1200名裁缝的质素非常的高,所以才能代工到欧美中高端服装产品。
裁缝数量肯定差了很多,林志超岳父唐仲源的东方成衣厂,拥有足足一万多名成衣工人。但东方成衣厂都是生产廉价的衣服,产品虽然销售欧美非,实则利润很少,一年也就二千万左右。东方成衣工厂虽然赚钱还不错,但投资也很大,设备的跟换要勤,海外要建工厂等等。
林志超讲道:“鳄鱼恤品牌、代工业务,发展规划是正确的,后续可以细化一下发展纲要.七十年代的香港,一定是国际化大都市,中西方文化深度交流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人们追求时尚、品牌的普遍性非常高,鳄鱼恤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能晚一步、落后一步.代工方面呢,我们鳄鱼恤拥有香港其它成衣工厂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对中高端服装的质素把控,后期希望能有更多的代工合同。”
他讲述了七十年代的香港,会是什么样子,以给手下一个参考。
赵明义等人顿时感觉到,事情该如何如何发展了,老板这盏明灯太重要。
记下来,大家纷纷发言,林志超认真听取了工作的报告。总体来说,都是围绕着鳄鱼恤、旅行者两个品牌来发展,代工业务则已经分离出来,隶属优衣库服装企业。
最后,林志超讲道:“我打算成衣“优衣库”服装品牌,专门从事年轻人的服装市场。简单来说,西方已经流行牛仔裤、T恤衫、连衣裙等等,而势必会影响到香港的穿衣风格。年轻人不一定会再穿得西装革履,也有可能追求时尚,穿着牛仔裤、喇叭裤、热裤、夏威夷装和堆云装.这就是未来的服装趋势。所以优衣库服装品牌,简单来说就是潮流的、年轻的、物美价廉的服装品牌,品牌不分男女大小,既做男女服装,也做儿童服装,服装风格随西方风格元素.”
美国的GAP,应该是今年成立;西班牙的ZARA,应该还有五六年时间;而前世日本的优衣库,是八十年代成立的。
当然,这些和香港品牌“优衣库”没有什么关系。
林志超现在讲的的“优衣库品牌”,并不会立即确定是“迅销品牌”,仅仅是一个年轻时尚的服装品牌。
赵明义等人听完后,知道老板已经是胸有成竹,自然不会提出反对。
赵明义讲道:“如果要成立优衣库品牌的话,那么我们必须对欧美时尚了解到第一手信息,然后采用自己的设计师,进行模样。与此同时,香港服装毕竟正处于老板所说的这种一个过渡阶段,所以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漫长.”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无妨,我是长远投资。首先,我们要在欧美有一个设计工作室,第一时间将米兰、巴黎、美国等地方的秀场服装款,以及时尚杂志的服装款,带回香港;然而,我们的服装师在这上面进行二次创新,然后生产摆在货架上需要加强流行的营销,所以我会让旗下出版社搞一个时尚类的杂志,配合我们品牌营销最后,先开两三家进行尝试,再在合适的机会,进行重新明确定位等”
大家再无疑问,老板信心十足的样子,大家自然也非常有兴趣去做。
林志超也明白,不到八十年代,“迅销”这个概念是没有办法提出来的,但在整个七十年代,却可以打基础。
至于用杂志配合,林志超已经想好了,就用《男人帮》杂志。虽然这本杂志定位男人专属杂志,实际上女性也非常喜欢看,因为他们想从这上面来了解男人。
当然,等七十年代再说!
“好的,我会尽快按照老板的意思,去筹备“优衣库”服装品牌!”总经理赵明义立即说道。
他跟林志超已经二十多年,年龄也是快五十岁了。这些老臣子在林志超的鞭策下,从未间断学习,一直有在进步。
而林志超的所有企业中,管理层都不是拿固定薪水的,每年会拿出百分之几的利润,作为“年底分红”。不少高层可以拿到半年以上,甚至是一年以上的薪水作为“花红”。
实际上,这个时代已经有不少高层,可以拿到公司的股份。
当然那种情况不适合林志超旗下的公司:
首先,一般能拿到公司的股权,都是在海外从零开始创造出一个企业来,比如在东南亚开设纺织工厂等;
其次,林志超所有的企业的灵魂人物,依旧是他本人,是由他制定的发展纲要。高层并不是不可缺的,只是公司发展需要他们去努力。
最后,林志超开的薪水和福利,一向是同业中无敌;因为林志超的企业效益一般都是非常好,所以大家薪水是让外面的人羡慕的程度。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好,有进展向我汇报!优衣库服装公司,会在这两三年上市,完成集资,主要用于公司资产的配置,为将来进军海外做打算。而你们,也将成为上市公司的高管,福利会再上一层楼。”
众人纷纷惊喜起来!
赵明义主动感恩道:“老板给我们的薪水够高了,我们也是在您的领导下,才取得今天的成绩,对于福利待遇非常满足。”
洪云培也说道:“确实,大海航行靠舵手,老板就是我们的舵手.”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这个大家不用谦虚,我这个人总是一直在考虑,我能赚1000万,至少也要你们赚10万,相信我也是一直做到了。上市之后,企业会在服装领域多元化发展,增加物业比重也有可能,相信公司的效应会更好,我自然也有手段为你们增加高福利.不过,正因为要上市,要发展,我希望接下来增加后备人才和管理层,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打算。我不怕多开薪水,就怕企业发展起来人才不足。这一点,你们要做好。”
“是,老板!”
大家不会担心老板嫌弃大家老,毕竟老板的员工几乎都是跟了他二十年左右的。据他们了解,老板的中高层几乎从未有人离职什么的,只有从外面加入高层,但不会影响原来高层的职位。
散会结束后,林志超也在办公室里规划“优衣库集团”的未来。
上市可以集资3000万港币左右,这部分资金,其实就是林志超打算进行“套现”一部分物业。优衣库集团集资过后,在1972~1973年地产高峰时,买下林志超私人置业公司的一些商铺,再预留点资金,供公司发展。
优衣库集团也不吃亏,毕竟股灾后再加石油危机,香港地产跌幅也就30%左右,不算大跌。这些物业可以为优衣库以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林志超也不全是为了套现,毕竟他可以直接出售物业,以及优衣库的利润抽取;他更多的是为优衣库的将来,进行一个长期性的规划。
只有上市,将来才能利用资本市场,以最小的代价去收购、扩张。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