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惊天巨变(为盟主秽翼的Mystia加更1/2)

  靖明入京继位第107章、惊天巨变没有哪一次真正改变时代的变革能离得开思想。

  这是朱厚熜不得不面对这座山的原因:至少在将来当面谈论起来时,他要能听懂,能在对谈中说出平准水准以上的话,能有理有据地塞入自己的“私货”。

  坐看理学心学相争,它们谁也不可能就此跳出束缚,真的焕然一新。

  在这个世界,只有朱厚熜能做到这件事。

  所以可能要先潜心钻研多年的翻山之旅开始了——在朱厚熜继续维持自己聪明神武形象的前提下。

  在那之前,要多看,要多想。

  于是常朝上,先是两个很耐人寻味的旨意。

  首先是王守仁昨日进讲有功,在宸濠之乱叙功之外先赐了个侍讲学士。

  然后是提前安排了六月十二日的经筵:讲经的还是杨廷和,讲史的也是翰林院中知名的理学家。

  态度明显,皇帝还是尊崇理学的地位。但那致良知之法既然连杨廷和都不能说全无用处,只是皇帝本人想学了看看,那能有什么话说?

  随后则是费宏与杨一清的正式任命:费宏入阁,杨一清领兵部尚书衔总制三边。

  常朝之后,令杨廷和有点意外的是皇帝直接留下了内阁大臣、六部九卿,再加上杨一清、王守仁、郭勋。

  “燕朝,议政!”

  众臣心头一凛,齐声称善。

  果然是真等费宏、杨一清到了就把还悬而未决的那些大事商议一遍,但却又多了个王守仁!

  还担任着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现在又多了个侍讲学士头衔的王守仁自然是目光焦点。

  一登经筵,竟能参加这个级别的议政燕朝。

  是因为与宸濠之乱叙功有关,还是皇帝要重用?

  王守仁只觉得自己这靶子越来越鲜亮了。

  到了乾清宫门口,一个月之前烧毁的日精门已经飞快地重修好了——不飞快修好,难道让皇帝天天出入乾清宫时就想起他曾经差点被烧死过?

  可是令几位重臣十分意外的是,燕朝居然不是在乾清宫召开。

  “去中圆殿!”

  严嵩和刘龙心头一凛:要来了!

  皇帝走在前头,众臣跟随在两侧。

  朱厚熜说道:“养心殿改建好之前,御书房暂设于中圆殿。今日议题众多,至少要定下二三事。”

  杨廷和对此是欢迎的,至少能定下二三事,但只怕其中波折也不会少。

  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这一天到了。

  人一到齐,皇帝就召开了这个会议。那么此前杨廷和多番催促,皇帝就确实不是在推搪其事,他其实也急。只不过焦急之中,也很谨慎持重。

  不能只理解为信不过杨廷和等几个阁臣。

  心思各异的众人一走进中圆殿的正殿就愣住了。

  两侧满墙的书卷可以证明皇帝的勤勉好学,御座之后那巨大的大明舆图可以证明皇帝心忧天下,但最让他们意外的是分成三组拱卫着御座的十八张椅子。

  十八张?

  四个内阁大臣,再加上九卿,这是十三人。

  杨一清不久就要去赴任,郭勋过来只怕是因为要议重设三大营之事,王守仁的来由还让人捉摸不定。

  那另外五张椅子是什么安排?

  “都坐。阁臣居左,六部居右,其他人坐朕对面。严嵩刘龙,你们就先随便找个位置坐。”

  严嵩心头激荡不已:这到底是什么信号?

  这里的椅子,他坐过了,但显然一直都只是临时坐坐,皇帝仿佛并不讲究这些。

  可眼下并不相同。阁臣九卿俱在,若他们要记录君臣奏对,应该另设书案坐在一旁才对。

  杨廷和他们也不由得看了看严嵩和刘龙两人。

  皇帝有命,一时还云里雾里的众人只能先谢皇帝赐座后默默地坐了下来。

  “登极月余,除了钱宁江彬案及其籍没家资处置好了,裁撤冒滥及重设三大营的方向定了,登基诏书中所说还有诸多事情没定下个方略。”

  朱厚熜居高临下环视着对面的人,感觉这样开会好多了。

  杨廷和却感觉这样很不习惯。

  以前奏对或仪式,赐座有一方软凳就不错了。

  现在呢?有交椅,有案桌,桌上还有一应俱全的笔墨纸砚,砚台中已经磨好了墨。

  所以这不会是临时的吗?以后会经常这样?

  正想着这些,果然就听皇帝继续开口说道:“国事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朝会众说纷纭,也往往定不下多少事来。朕因此准备在御书房设立国策会议,谋定大事,而后上下一心。”

  “国策会议”四字传入众臣耳中,人人无不心头一凛,脑筋迅速运转到极限。

  注意力无比集中。

  “内臣外臣之争,内阁与六部之争,学问之争,许多缘由也总让朝堂人事不宁。”朱厚熜令他们很意外地把这些问题点破了,而后更直接地说,“官居高品,每个人的去留对国事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每个人要想多分精力忠君用事也需要少些顾虑。”

  他伸出了三根手指:“三年!能坐到这里开这个国策会议的,三年里只要不是谋逆,享有受劾不去职、无据不问罪、荣休不停俸三大特权。”

  众人心头齐齐剧震。

  弹劾是重臣没有人没面对过的,和无据不问罪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只要不是谋逆,只要不是真的被弹劾之人当场就拿出确凿证据,那么就可以安心在位置上办事。

  而如果一直到了最后安然致仕,那么就是从制度上保证了他们晚年的基本待遇,而不是天子对某些臣子的特别恩赐。

  老朱家对臣下算是比较严苛的,俸禄设置得远低于宋朝。官员退休之后,俸禄也就停掉了,除非天子恩赐。

  但这些也都还好,能爬到这个位置的还需要操心那点俸禄吗?

  王琼等人更是心头激动,看着朱厚熜满眼忠诚:这是为了保他们吗?

  虽然现在是戴罪之身,但毕竟仍然是吏部尚书。也就是说接下来三年里只要不再继续被翻旧账拿出实据,那至少可以坐稳这三年的位置。

  费宏和杨一清对朱厚熜还不了解,但没想到刚一还朝就见识到这种大变动。

  至于郭勋更是心头咆哮:我今天是临时来的,还是以后都可以来?五府在这国策会议上也有席位吗?

  杨廷和暂时不关注那些特权,更重要的是国策会议这个词!

  他顿时严肃地问:“敢问陛下,这国策会议,是用来商议什么的?哪些人能列席此会议?”

  那三大特权有意义吗?天子有锦衣卫和东厂在手,真要查什么人的罪证很难吗?

  对于杨廷和的疑虑,所有人都很理解。

  严嵩做梦都没想到,这十八张交椅的阵仗竟是要对朝堂最核心的内阁动刀子。

  这段时间以来皇帝要求上奏时都要呈上具体方略,内阁的拟票空间本就已经在被压缩。

  现在更是要阁臣、九卿都在场一起议定大事了,而且这显然会成为定例,那内阁以后还有没有票拟权?

  对严嵩来说,这意味着他将有充足的机会亲身经历所谓“国策”的商议出炉过程。有这份经历的,不是作为将来的阁臣培养又是什么?

  而目前对皇帝这个决定最感到紧张的,毫无疑问是阁臣。

  票拟之权实质上就是决定诸多国策的超然之权,过去都只在内阁内部商议好形成意见呈给皇帝。

  众人万万没想到皇帝暗中准备了这样一个针对阁臣的大杀器,这是在刑部大堂事件之后吧?

  杨廷和绝不可能在这件事上相让,其他三个内阁大臣呢?理论上都得站在一起。

  当然了,现在的九卿对此都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虽然假如现在把他们拔擢入阁,他们恐怕也会改变立场。

  这是核心权力的分配。

  杨廷和已经谨慎了许多,绝不再会冒然就反对,他要先听朱厚熜的解释。

  目光全都汇聚在了朱厚熜脸上。

  他不当一回事一般地开了口:“朕还年轻,许多国家大事兼听则明。朝会上乱糟糟的你一言我一语,许多事也不能一直当场议下去。到了这里,坐着说,心情上也放松些,你们也都是很多事上能拿主意的臣子。在这里要商议的事,朕也初步想了个计较。”

  这段话完全不能让诸人放松,关键的信息还没开始。

  但大家都已经很有耐心。

  “首先是以三年为一期,议出三年内做哪些需多年乃至数十年才会见到效果的事,就好比说治河,扩大社学兴办规模等等。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做,每三年定下一个目标,完成到哪一步,得是好检验进度、论出功绩的那种目标。”

  “其次是以一年为长度,议出年内可以做完的几件大事。就比如说今年,宸濠之乱的叙功是必须要完成的,皇兄的丧仪是必须办完的,冒滥裁撤也是可以完成的。该当委任什么人去做,如何监督进度,国策会议上都要议出具体条陈。”

  “再次是临时发生的大事,比如说灾患的处置,比如说突然发生的边患,比如说某些因罪因病突然空出来的重臣之选。”

  朱厚熜很有条理地把长期大事、短期要事、临时重事说完,然后就看着杨廷和说道:“至于列席的人,因为涉及全部军国大事,则主要分为四类。阁臣,九卿,五府勋臣其一,边镇重臣其一,另外则是朕的首席御书房伴读学士了。”

  杨廷和眼神陡然一凝:“御书房伴读学士?”

  朱厚熜先看了看他们,见到个个都在意,这才笑着说道:“如同其名,就是朕读书与批阅奏疏之时以备请教之人。养心殿与正式的御书房建成之前,这御书房伴读学士就先由日讲学士兼任,另再设一位学问精深之首席。所选之人,一不是阁臣,二不是九卿。没有额外差遣,不设品级俸禄。或者是致仕宿老,或者是现任朝官,也可以是新科才俊。”

  “但这首席却可以列席国策会议?”杨廷和深深地看着他,“陛下,那这御书房伴读学士,于国策会议上也可建言?”

  “首席御书房伴读学士既然列席,自当建言。”朱厚熜理所当然地点头,“这国策会议,也本就该畅所欲言。最后的决定,自然由朕做出判断,形成诏制。”

  “没有其他额外差遣,只是每日入御书房为陛下进讲伴读?”

  严嵩的心猛烈跳着,忽然觉得这起居注官不香了。

  每天只负责专门陪着皇帝,而听皇帝的意思,将来这御书房可谓是真正的中枢了!

  陛下批阅奏疏必定是在这里,陛下召开国策会议和内阁会议也是在这里,日讲同样在这里!

  天天陪着皇帝参与这么多事的,以后会是什么分量可想而知!

  没听他说吗?除了致仕宿老,还会有新科才俊,这明摆了是年轻的皇帝培养自己真正班底的地方。

  现在是伴读学士,没有品级俸禄和额外差遣,将来呢?

  内阁也许不会消亡,但现在先有九卿列席国策会议,又多了个首席御书房伴读学士!

  以后这三者之间会是什么格局?

  阁臣是一定会阻止的!

  谁料天子深深地看着杨廷和诸人继续说道:“卿等不是一直担心内臣以批红之权恃宠生骄吗?朕不妨把话说明白了,这首席御书房伴读学士确实极为重要,但终究是从朝臣中由朕点选。诸位大学士,九卿,伱们该不会认为这首席御书房伴读学士的才学、见识、品性比不过司礼监掌印吧?”

  杨廷和他们心头狂震。

  这是他们万万不敢去想过的。

  司礼监的批红权,乃是皇权的延伸。皇帝可以对司礼监大珰们一言决生死,但对文臣可以这样做吗?

  顾虑多上何止一重!

  现在听陛下的意思,竟是要以这御书房伴读学士来行使司礼监的部分权力。

  两个伴读不论,另还有一个首席将从此将光明正大地坐到国策会议当中。他们将会制衡内阁,但他们本身也将是文臣出身。

  皇帝这是要干什么?

  杨廷和之前没有第一时间出言反对,就是隐约感觉到有点不对。

  现在听天子亲口这样说,他实在毫无心理准备。

  “内阁满员曾为七人,今后定额六员,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东阁、文渊阁,尽量保持满员。”朱厚熜又丢出一个重磅决定,“今日权且先这样议一些事,剩下两位阁臣,随后尽快廷推举荐人选。至于这御书房首席,暂时先空缺着。”

  严嵩心里涌动着强烈的渴望,但也理解现在先不确定下来。

  不论是谁担任了这个关键职位,那都将是大明历史上必定会被记载的一笔。

  御书房伴读学士是天子将批红权从太监手中转移一部分到文臣这个群体手中的一大善政,他杨廷和怎么阻挡?

  内阁之外再立一个中枢,他杨廷和要挡谁的路?

  皇帝祭出这种杀招,御书房伴读学士的设立已经不可能阻挡,接下来只是人选问题。

  深深地看着朱厚熜,杨廷和心里闪过一个大逆不道的念头:他就不怕以后这御书房伴读学士与内阁大学士、九卿连起手来,真正彻底架空他这个皇帝吗?

  国策会议削内阁之权,却又削司礼监之权加给文臣这个大群体。

  中圆殿之中,所有人都在心里盘算起来。

  这个变动实在太大了,而瞬间所有人都想到了关键:一共十八人,九卿不用再熬到阁臣就参与议定国策,在皇帝仍然掌握最终裁决权的情况下,这十八人真的能一条心吗?

  不,不可能这么简单!

  现在的杨廷和已经绝对不会再轻视这位少年天子。

  “陛下,臣斗胆请问,莫非以后确定由首席御书房伴读学士掌批红之权?”

  朱厚熜奇怪地看着他:“养心殿取寡欲之意,并非代表朕于朝政也要懈怠。这批红之权本就只是代天子执笔,书天子决断而已。御书房伴读学士是备朕请教,这决断仍然由朕来做出,这批红仍然由司礼监执掌。怎么,批红之前甚至当场有御书房伴读学士在侧还不够,杨阁老建议御书房完全取代司礼监?”

  杨廷和赶紧跪下:“臣不敢。只是这御书房新设,臣须得问清楚。”

  果然如此,这么要紧的皇权,怎么可能会放到文臣手里?

  从之前的情况来看,皇帝对大权是很看重的,他也足够勤勉,而且不像是少年的那种短暂热情。

  既然如此,就算没有御书房伴读学士,内臣们也已经很难像之前那样直接帮皇帝做主批红。

  但是文臣能够掺和到批红这个环节里,哪怕只是在皇帝请教时发表一点意见,仍然是个难以想象的改变。

  作用有限,但也不小了,至少内臣会从制度上被文臣压制下去。

  这是杨廷和都不敢想过的巨大突破,然后他就开始为难了。

  那接下来要怎么去反对这个明显是分散内阁权力的国策会议?

  他不由得看了看费宏:你刚刚重新回到内阁,没想到内阁会变成这样吧?不说两句?

  费宏安座不语。

  杨廷和又不由得看向了那边的王守仁。

  首席御书房伴读……这职位莫非是给王守仁准备的?

  今天也是1.2万字,求求月票!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靖明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