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桑怿南来

  十二月中,参与罗白县密议的各土官及家属全被解到太平县,徐平思量再三,举起来的刀最终没有砍下去。除首告的黄知县外,其余参与者全部发往荆湖两路的各州牢城,家属随从编管。黄知县发配广南东路康州牢城,不涉及家人,其妻子自愿跟随,知会康州允许其自由行动。

  这种大案不是徐平一个人能定下来的,依然有州里官员覆审,临州宾州的判官再来审过,才算定下来。除了徐平判的结果外,又加了一条,除了黄知县外,其他人及家属虽遇大赦亦不得返乡,算是被永远赶出了邕州地区。

  好不容易有理由废了这些土官,当地便划入邕州官府直辖。原思明州撤销,设宁明镇,取希望明江地区安宁之意,归太平县管辖。原上思州撤销之后设上思镇,归附郭宣化县管辖。罗白设一巡检寨,江州离太平县城太近,干脆划归县里直管。

  这种结果倒不是徐平心软,一是这些人只是谋划,并没有付诸行动,最重要的是地方初定,低调处理这件事情以免再起波澜。

  牢城属于厢军,实际也是指挥番号,不过这里收的是犯人,从事州里的各种杂役,宋朝大多数的州里都有。

  编管则是监视居住,定时要到衙门里报告行踪,不向官府审请不得出城门。当然随着犯人的身份不同,编管的措施也不同,官员就宽松得多,高级官员则就很自由了,既不需要到衙门里报到,也可以随便出城,只是不能随便搬家罢了。这一批土官如此判决,基本就是要他们老死荆湖路。

  左江道平定,徐平的目光放到了明江以外的地区,首当其冲的就是甲峒。

  天圣十年大年初三,交趾和广源州的战事终于有了结果,交趾战败,退出了七源州,广源州侬家的声势一下到了顶峰。

  战报到了徐平手中,看过了之后脸色变得铁青。

  广源州之所以能胜,完全是抄了徐平当年在忠州的路数,结合那里的实际略改了一下。先放交趾兵马自七源州深入广源州境内,然后筑硬寨坚守,再派人用火药炸了交趾人的退路,断了他们的粮草补给。那一带山高谷深,地形更加恶劣,没了后方补给想就地筹措都找不到人家,交趾人只好退兵,被广源州沿路追杀,把七源州也重新占了。

  这一招并不新鲜,不过以前那里只有一条路,想断后路也绕不过去,现在配合火药小股人马就可以,只要找准了地势,炸上几次多少兵马也得饿死。

  这一场战事结束,邕州周围的局势又微妙起来。

  交趾兵马一退,徐平立刻令永平寨张知寨带他所部兵马和安远军进驻渌州,并在那里尽快扎起硬寨,准备把永平寨从思明州移到那里。渌州与交趾只有一水之隔,对面就是甲峒,算是明刀明枪地对上了。

  同时,又令张荣带所部乡兵进驻思明州,也就是改名后的宁明镇,全力修建到凭祥峒的大道。一旦道路修通,则把新建的渌州永平寨废弃,所有兵马进驻凭祥峒,进逼门州。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渌州那里虽然靠前,但山多溪流也多,大队人马行动起来极为不便,路也难修,只适合小队马帮通行。先期在那里建寨,是引动甲峒的兵马过去对峙,乘虚进入门州。

  宋朝时候对那里的地形还不是太清楚,加上人口分布的关系,与交趾的贸易是通过渌州的,走私的马队大多都从那里经过。后来思明州的寨址废弃,神宗时候重建永平寨,也是建在渌州,两国博易场也是建在那里。

  徐平有前世记忆,凭祥和谅山这两个地名实在是记忆深刻,便舍弃了渌州而把道路改到凭祥峒,占住凭祥峒再图谋门州。

  与此同时,高大全带着他那一指挥乡兵抢修从罗白到迁隆的路,这条大路一旦修通,左江道再无大事,徐平就完全腾出手来了。

  广源州用了火药,明白宣示了黄玮和黄师宓兄弟在那里,甲峒则扣住了阿申,拒不交还。徐平希望自己在剩下的岭南任期内,能够平定广源州,打掉甲峒,不是为朝廷做什么,而是对自己身边的人有个交待。

  天圣十年初,邕州与周边的两个势力局势一下紧张起来。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二月,寒风已经远去,邕州到了暮春时节。

  岑大郎带着儿子大贵最终在太平县安下家来,并且凭着手艺应募进了蔗糖务。同提举韩综还特意接见了他,告诉他只要干满一年,周围的人满意,就给他补个伎术官的差事,虽然只是吏人,却从此吃上皇家饭,一辈子安稳了。

  作为兼职的医生,岑大郎每月的工钱也比别人高,到了一千六百足文,爷俩吃喝不愁,过上了他在大山里时连做梦都想不到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岑大郎给儿子大贵换上了新衣,穿上了新鞋,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岑大郎左手提了一只鸡,右手提了一对鱼,带着儿子出了门。

  大贵拉着阿爹的手,蹦蹦跳跳地走着,踢飞了路上一块小石头,口中道:“阿爹,穿着鞋走路果然舒服,也不怕石头硌脚了!”

  岑大郎点头:“是哟,我们这些下等人也能穿鞋了。”

  大贵又问:“阿爹,你为什么送我去学堂?什么是学堂?”

  “学堂是念书认字的地方,有先生教哟。你书读得好了,也能跟提举司里的官人一样出去做官,到天下去转一转。”

  “我们蛮人也能做官?”

  “是哟,提举司的官人说只要你能进京,只要能考中了进士,就能做官了。从此骑马穿官袍,不跟阿爹一样了。”

  “嘻,那么阿爹我能不能做到韦知州那么大的官?以前在他家里,我只能吃他家小衙内的剩饭,还感激得不得了呢!以后我再也不吃人家的剩饭了。”

  “韦知州是个什么官哟,官人面前连个坐位都没有。你只要中了进士,就可以做段知县那样的官了。”

  “好厉害!进士是什么啊?”

  “哪个知道,进了学堂自然会有先生教你。”

  父子两个一路说着,一路走向蔗糖务的学堂。

  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不过这个年代还不普遍,邕州的州学就是徐平建起来的,太平县的县学还在建设当中。蔗糖务管下数万人,当然也要有自己的学堂,徐平一手建立,一手定的章程。

  凡是蔗糖务的子弟,不论汉蛮,都可以入学,每年学费二百文,伙食自理。不免学费,是因为这个年代免费入学不太现实,也容易让家长轻视了这个子女受教育的机会。

  至于族别身份,哪怕是蛮人,只要真地念过了书,也会自然而然地转化过来,拥护中央王权。至于历史上几年之后发生的区希范事件,那个所谓进士水得没边,就像还有人称侬智高也中过进士一样,整个广南西路这几年才几个进士?就是过了发解试参加过礼部试的都能回来授官,怎么可能冷落了他们。

  徐平现在都没听说过区希范,就是冯伸己也从来没有提起,想来是没什么印象的,大约只是一个当地世传大族。从真宗朝起,宜州邕州地区的蛮族与外界接触一下多了起来,朝廷在这里势力又薄弱,有心人便看上了岭南这里的空虚,区希范如此,侬智高也是如此。历史上的冯伸己遇上区希范这种狠人,也只是他倒霉罢了,有徐平在,他的命运早已改变。

  实际上自括丁法真正实行,徐平头痛的就不是这个问题,而是数量众多的底层蛮人原来根本没有姓,现在列入编户,就要有姓有名。

  这些人新取的姓中,徐姓是第一大姓,赵姓第二,刘姓第三,后边才是传统的黄、韦、侬、周等姓。徐姓来自徐平,赵姓来自当今天子,刘姓则来自于刘小妹。把国姓压一头,徐平头都大了,使尽各种手段,让手下的汉官分散各地教谕劝导,让姓徐的改随这些人姓,才算使徐姓排在了赵姓后面。

  岑大郎有姓,还是因为他祖上是个小头目,后来被江州吞并,自己成了韦家的奴仆,姓却继承了下来。

  大贵随着父亲,一路到了学堂所在的小溪边。

  迎面走来了一男一女两个与大贵差不多年纪的小孩,男孩在前面蹦蹦跳跳,女孩低头走在后面。男孩又跑又跳,比小女孩的步伐快得多,但他转来转去,却总是在女孩的身边。

  男孩和女孩都背着土布做的书包,样式当然来自徐平的创意,在他前世是土得不能再土的翻布口袋,这年代却一下流行开来,不但上学的孩子背,甚至开始有人赶集市也背着装东西,跟褡裢比着显得新奇。男孩除了背着的书包,手里还提了一个小布口袋。

  大贵眼馋,一直盯着不停地看。

  岑大郎叹了口气,家里没个女人,做不来这些针线活,倒是委屈了儿子。

  对面过来的男孩跑过来,上下打量大贵,看了看岑大郎提着的鸡鱼,问大贵:“你是新进学堂的吗?叫什么名字?”

  “我叫大贵,你叫什么?”

  “我叫铁锤。”铁锤又指了指跟上来的女孩,“她叫巧娘。”

  大贵好奇地问道:“女孩也可以上学吗?”

  “我们提举司的学堂就可以,可惜只能读到十岁。”

  大贵看看巧娘,见她低着头不说话,便不好说什么,依然问铁锤:“你提着小袋子做什么?不是书都放书包里吗?”

  铁锤笑着把小布袋扬起来:“这里面是石子啊!原来你不知道吗,学堂旁边有提举司里的人收小石子,拿去修路用,可以换钱的!”

  “原来还有这种事?”

  大贵一脸好奇,原来小石头还可以卖钱,这里真是个好玩的地方。

  大贵和铁锤一问一答的时候,从远方传来马骑声,他们一起转过头去看。

  只见远处有人骑着马过来,不急不缓,行过路边正盛开着的桃花树下,身上落满了花瓣。

  马上的人风尘仆仆,满是沧桑,应该是行了很远的路。马鞍的左边挂了一把长剑,右边则是一支铁锏,原来是个习武的人。

  见了站在路口的几个人,马上的人叉手行礼:“在下开封府桑怿,敢问提举司衙门怎么走?”

  (注:区希范历史上景祐五年起事,距书中时间还有六年,历史上那个时候冯伸己又从邕州调到了宜州,正好赶上,书中的历史线已经改变。)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一世富贵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