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海运优势

  ps:第一更到!0票加更,现在已经60票了,今天会加更一章,有三更。

  建奴在辽东全面屠杀汉民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首先是《大明日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同时在头版揭露了建奴的各种暴行。

  屠杀剃头奸淫掳掠,简直无恶不作。

  建奴的行为经过报道后,果然引起了民间强烈的愤慨,紧接着朱由校在《大明日报》上发言表示:“建奴与辽东无法剿灭,当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军费不足。为了剿灭建奴,即日起朕将全面取消朝廷对皇室开支的财政支出,以减少朝廷的财政负担。”

  朱由校在报纸上又作秀了一番,不少东林党在暗地里纷纷大骂皇帝无耻,这都能拿来作秀。

  朝廷本来就没钱给皇帝了好不,按照惯例确实是每年给皇室二十万两银子。但是随着皇帝自己想办法开源,现在每年还要皇帝从内帑拿钱出来填财政窟窿。等于皇帝这次作秀,就是拿实际上已经不存在的东西,来表装自己的伟岸形象。

  这种无耻的行为,和后来的鬼子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省下来的钱全部用来造军舰是一样性质的。

  政治作秀向来如此。

  尽管东林党在骂,但是朱由校这次作秀显然是很成功的,因为每年为朝廷省下了0万两银子的开支。同时《大明日报》又有不少评论员在边上煽风火,指出皇帝有多么可怜节俭。顿时煽情得不要不要得,让很多人对皇帝的印象大为改观。

  实际上朱由校口袋里钱多着呢!特别是皇家资本开始发展之后,皇帝看不上朝廷那拖欠多年的死工资。自然是非常正常的。

  满朝文武也都清楚,但是大部分老百姓不清楚啊!

  《大明日报》连日报道辽东汉民的惨状,以及朱由校对收复辽东的决心付出,也让老百姓开始接受上千万两的军费开支。加上朱由校的一番作秀下来,倒是在各省弄到了二十多万两的军费捐款,倒是把朱由校搞得一愣一愣的。看来大明还是有很多心系国家利益的百姓嘛!

  与此同时,前线的宣传则更加深入。

  前线不仅用报纸进行宣传。而且还成立了宣传队,给军队百姓宣传建奴的暴行,以及如何反抗建奴的侵略。

  东江镇自然不用了。苦大仇深的一大堆,只是稍稍宣传,就把全军同仇敌忾的气氛给调动了起来。

  时间往往会淡忘一切,也会抚平伤口。历史上毛文龙被圆嘟嘟砍了之后。东江军陆续投降建奴。一来是朝廷让他们心寒,二来也是仇恨逐渐被时间给冲淡了。

  但是有人不断的进行宣传,那就不一样了。再加上此时钱粮不断的往东江镇供应,赏赐也非常大方,这让东江军能没有后顾之忧的进行作战。

  经过持续的宣传,东江军绝对是军心可用。辽东方面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不过相比东江军来更加复杂。

  此时全国上下都忙着秋收,南方各省官府开始征收赋税了。

  就在这个时候。济民粮行再次跳了出来,开始在南方各省各州县收购折粮。这个行为顿时如同捅了马蜂窝。很快就遭到了南方各省官员的上书反对。

  朱由校一律驳回,态度极为强硬的下了死命令,今年南方各省折粮只能卖给济民粮行。

  与此同时,锦衣卫和东厂已经开始在配合济民粮行收购折粮了。南方各省地方官员一时间叫苦不迭。

  这意味着他们将失去一笔灰色收入啊!

  只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皇帝要把官府折粮指定卖给济民粮行,那些官员除了喊几句之外也没办法。

  至于那些粮商,还不至于为了官府折粮去造反什么的,但对皇帝的造谣中伤是肯定有的。

  反正虱子多了不怕咬,朱由校根本不在乎了。

  在皇家银行的资金支持下,济民粮行很顺利的在南方各省吃下了大量折粮,足有100万石稻谷,仅花了40万两白银。

  这些折粮绝对是就是白菜价,这些稻谷加工一下,起码能有800万石大米,北方粮食1.5两一石,那就是100万两白银,利润极为丰厚。

  首先是国家税收,依旧保证了有那么多。同时还能赚到一笔丰厚的利润,扣除运输加工成本,起码还能有500万两白银的利润。而加工运输的成本去哪里了呢?这部分成本,则发展了皇家资本的粮食加工海上运输等产业。

  可谓是一举多得,极大的挽回了税收上的损失。

  一番折粮收购下来,南方各省官员的倒霉日子显然还没过到头,很快朱由校就下旨催缴田赋,并且下旨,今年济民粮行收购折粮的州县,一律使用济民粮行所给银元上缴田赋。

  很多官员接到这个政令,当场就骂娘了。

  特么的,火耗也没了!

  这次把折粮都卖给济民粮行的州县,拿到的全部都是皇家银行铸造的银元,每个重八钱三分。

  现在皇帝要他们直接把银元上缴,不需要再铸造元宝,自然没办法靠火耗的名目进行贪污了。

  至于那些今年折粮没有卖给济民粮行的州县官员,倒是暗自庆幸啊!好在他们治理的州县位置比较偏一些,运输不是那么方便。

  最惨烈的还是长江一线的各省,因为水运发达,运输成本低,成了此次济民粮行集中收购折粮的‘重灾区’。

  以至于很多地方官员在一场秋收下来,自己竟然颗粒无收,简直快要抓狂。不过也还是有一部分官员并不贪污田赋,而是有另外的收入渠道,所以也感觉无所谓。

  济民粮行这一票买卖是很划算的,不过粮食要变现成银子,还是得折腾一番,首先是在各省对这些粮食进行加工,可以分包给民资加工作坊或是加工厂去做。然后通过长江水运先运到松江府,再联系各地海商将粮食运往天津登莱辽东等地,其中大部分还是运往天津港。

  皇家海运公司,以及钱万元的恒昌海运公司,当前船只都还不多。不过海商有船,这些海商也愿意揽货,只看运输价格是否划算的问题,价格可以谈,谈得拢就运,谈不拢拉倒。

  海商贸易毕竟是被一些大海商垄断的,这些大海商手下还养着很多海盗,因此大部分民资海商所从事的活动还是普通揽运,特别是在长江流域。

  长江上有很多大船,这些船也能走海路,只是风险略高一些,但沿着海岸线行驶的话,只要不是赶在冬天出海,风险是很的。

  渤海黄海这些地区的恶劣海况,基本上是发生在冬季风时期,冷空气南下导致各种恶劣海况的出现,增加航行风险。不过冬天也还是可以出海的,只是风险大一些。

  除了冬季海况不是很好,平时基本上也就是海雾问题。黄海中南部地区,以及舟山群岛等地区,都是海雾常见海域,能见度较差,很容易发生船只碰撞等航海事故。

  海运效率显然不是漕运可比。

  就海运还是河运的问题,明王朝两百多年下来,实际上已经经过了许多次的议论。海运的便利早就为人所知。

  河运一来运输效率低,而且经常因为水患拉高成本,有时候运输极为艰难,大量消耗人力物力。每年许多对运河进行维护等等,这些成本都是很高的。

  海运则不需要什么运输通道的维护成本,而且运输效率高,而且可以一步运达,不需要像河运那样,还要转陆运,再转河运,货物要倒腾来倒腾去的,过程中还要看守这些货物,河运显然极为麻烦,海运这些缺都不存在。只是有时候会延期飘没(海难),同时还会死伤兵丁,但成本依旧是比河运要低的。

  但为什么最后海运争不过河运?

  这自然是和那些官员的利益有关,如果漕粮走海运,那么他们如何从中捞钱?首先一个是漕运的损害,还有一个是商家的夹带,都是有油水的。特别是夹带货物,运输成本是转嫁给粮户的,相当于这些商人通过夹带,可以免费运输货物北上。

  所以废除海运之后,又有数次提议开海运,其中隆庆年间就开过一次海运,效果十分良好。

  但是隆庆年间的海运损害了官员利益,还有通州等地商人的利益。于是发生了一次海难,死了十二人之后,官员们便以此为理由,上奏废除了海运,那一年万历皇帝刚登基,屁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而且事故中死了人嘛,要讲起道理来,还有什么比死了人更大的道理?

  再有一个,明王朝走海路运输漕粮,所用船只的运量为1000石,相比河运的00石400石浅船确实要高效率得多得。然而1000石的海船,排水量还不到150吨左右,这么的船只,抗风浪能力自然差。

  此时朱由校订购的海船,排水量都是1000吨以上的,抗风浪能力强得多了,运输效率更加强大。而且在北方运粮的话,只要不赶在冬天恶劣海况的时候航行,沿着海岸线行驶,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什么海难。(未完待续。。)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重生明末当皇帝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