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2 英国孤立政策在欧洲之外的延伸】

  腓特烈和他的税收官们使尽浑身解数在普鲁士募集资金,但是如果同英国相比,普鲁士的实力就黯然失色了。

  英国在大战时,拥有一支超过120艘主力舰的舰队,军需花名册上有一支超过20万人的军队,包括德意志雇佣军,同时还为普鲁士提供资助。

  实际上,七年战争花费了财政大约1.6亿英镑,其中6千万英镑是在金融市场上募集的。

  虽然国债的进一步增长引起了皮特同僚们的不安并导致他于1761年10月下台,但该国海外贸易却在增长,使得关税收入增加并促进了全国的繁荣。

  这是利润转化为实力、英国的海军力量被用来保障国家利润增长的一个极好例证。

  正如英国驻普鲁士大使曾被告知的那样,我们在做士兵之前必须先做商人,贸易和海军力量互相依赖。

  而且,本国的真正资源财富仰仗于它的贸易。

  相反,所有其他交战国的经济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即使在法国国内,法国首相舒瓦瑟尔也悲哀地承认:“在目前情况下的欧洲,决定大陆均势的是殖民地贸易及海军力量。”

  像所有其他没有贸易大国津贴就不能打仗的国家一样,奥地利王室、俄罗斯王室和普鲁士国王不过是二流君主而已。

  对于华国来说也是如此,没有强大的海军,华皇甚至连二流君主都不如,因为华国的影响力,根本出不了华国周边,顶多是在南亚和东亚有点影响。

  英普联盟所显示的陆军和海军军事艺术,在初期的挫折之后,几方面体现出来:在海上,安松麾下庞大的皇家海军逐步建立了对法国大西洋各港口的封锁,并且还有余力在土伦港外筑起一道屏障,同时重新夺回在地中海的优势地位。

  当舰队在拉各斯附近、卡塔赫纳真的进行交锋的时候,霍克率领举世无双的舰队在狂风暴雨中对康弗朗的舰队穷追不舍,把它直逼进基伯龙海港。

  在这些战斗中英国海军一再显示出高超的航海技术。

  不仅如此,有全面后勤供应系统的英国海军分舰队,对法国进行了全天候的封锁。

  英国的封锁政策不仅扼制了法国大部分海上贸易,因而保护了英国的商业及其领土的安全,而且还阻止了法国向西印度群岛、加拿大和印度派遣足够的增援部队。

  1759年是充满奇迹的一年,法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先后落入英国之手,这极大地鼓舞了英德联军在明登击溃法国两支大军取得大捷。

  当西班牙1762年愚蠢地参战时,同样的命运也落到了它在加勒比海和菲律宾的殖民地头上。

  与此同时,勃兰登堡王室也已经看到它自己的一份“奇迹”。

  在罗斯巴赫和勒森两场大战中,腓特烈不仅分别摧毁了一支法国大军和一支奥地利大军,而且还挫败了这两个国家逼近北德意志的企图。

  1760年腓特烈在利格尼茨和托尔高再次击败奥地利人后,维也纳几乎到了穷途末路。

  然而,单单这些战役的代价,就在慢慢地拖垮普鲁士的大军,而劲敌俄国却已证明要强大得多,部分是因为伊丽莎白对腓特烈的刻骨仇恨,但主要是因为同俄国大军的每一次遭遇都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其他各交战国感到,法国急于同现在也准备讲和的英国达成妥协,但这时普鲁士发现它还有足够力量阻止奥地利人和俄国人前进,直到1762年伊丽莎白去世拯救了他们为止。

  伊丽莎白死后,新沙皇彼得迅速退出战争,这样一来,不论奥地利还是法国,除了在恢复战前欧洲态势的基础上和解以外,不可能期望任何更好的结果。

  恢复欧洲战前态势实际上意味着那些要摧毁普鲁士的国家的失败。

  在1762—1763年和解中获利的显然又是大不列颠。

  即使把夺取的各地领土交还给法国和西班牙以后,英国仍然在西印度群岛和西非取得长足的进展。

  它基本上肃清了法国在印度的势力影响,最重要的是英国已成为北美大陆大部分地区的主宰。

  这样,不列颠就占有了比洛林、西里西亚及大陆国家激烈争夺的其他更辽阔、富饶的土地。

  此外,英国在欧洲范围内扼制了法国外交和军事上的野心,从而确保了总的均势。

  相比之下,法国不仅在海外损失惨重,而且与1748年不同,它在欧洲本土也失败了。

  事实上,法国陆军在战争中毫无生机的表现,预示着欧洲的重心已经从西欧转移到了东欧。

  英国人花了400年不断扩张兼并成为3400万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国,然后用100年时间不断拆分重组剥离回到500年前的起点。

  衰落早有先兆,一战结束后各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再度兴起。

  而英国本身相对于占有殖民地,更在乎的是建立在帝国特惠制基础上获取的经济利益。

  只是他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关于这一点,华皇看的很清楚。

  这也是为什么19世纪以来英国和法国关系突然变好了的原因。

  法兰西斯,路易十四,拿破仑和英国都干过很多次架,更别提百年战争的深仇大恨了,英国也搞了好几次反法同盟,但拿破仑败了后,法国怎么就再也没和英国打仗了,还加入了神圣同盟,之后就和英国一起干满清,干露西亚,干德意志成为好基友。

  华皇曾经很难理解两个相邻的世界超级大国,怎么说好就好了。

  不管满清还是其他地方的殖民都只是小打小闹。

  克里米亚战争也只是大陆均势政策的表现。

  真正改变英国国策的,是挚诚协定。

  以后世的角度来看,这是英国外交的妥协之举,法国外交的胜利,德国外交的失败。

  使得整个欧洲走向战争,走向毁灭。

  英国奉行“大陆均势,光荣孤立”政策。

  在欧洲大陆上,谁都不能比谁强。

  他永远反对欧洲大陆的老大,联合二三四五六一起反对老大。

  而当时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是法国,所以七次组成反法同盟来击败拿破仑。

  拿破仑失败后,俄国的哥萨克骑兵是第一个攻入巴黎,所以俄国自称“欧洲宪兵”,为所欲为。

  英国很烦恼,只好联合昔日的敌人,一起讨伐昔日的盟友。

  英国从伊丽莎白一世开始的国策,作为海洋国家的英国,国际政治的最高追求就是“光荣独立”,独立于欧洲之外,谁在欧洲称霸就像打地鼠一样来一锤子,做一只离岸平衡手。

  击败拿破仑后,沙俄成为了当时的欧洲宪兵,所以英国当然要把矛头调转,与法国交好。

  同样的历史还可以类比一战之后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一样也是出于一种离岸平衡的考量。

  用德国人的话讲,英国与谁结盟都不会出于真心,只是在欧洲找一个替他挡子弹的人罢了。

  英国要维持大陆均势。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英国人在欧洲是这种外交政策,延伸到世界范围,也同样是这样的理念,他们表面上号召均势政策,实际上因为他们已经是霸主,已经得到了最广大的土地,所以,亚洲的唯一大国——华国,是英国不可能任由发展的。

  19世纪以前,无论是太阳王还是拿破仑,法国都是一顶一的欧陆霸主,牛逼到奥普俄攒到一块儿都不一定刚的过。

  到了19世纪中后期,法国怂了,普鲁士开始牛逼。

  所以英国人觉得该换个盟友了。

  这样才有了华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既定印象,好像英国和法国的关系,一直都很不错。

  从外交方面提供两个视角:一,不列颠治下的和平说白了就是在这段时间内英国的世界霸权得到了真正的确立。以至于没有国家希望同如此强大的英国开战,包括法国。二,光荣孤立英国并不直接使用自己的实力,而是把其作为砝码,压在欧洲大陆外交的天平上,让他国出力,自己在后面压阵,力图保证均势。应对英国的这种做法,明智的做法是欢迎英国的支持,争取和英国拉近关系,而不是对抗,这当然也包括法国。

  在欧洲之外,华国的崛起速度虽然还不至于让英国人感到恐慌,但是华国有实力成为世界霸主,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压制华国,是不会改变的国策。

  当华皇彻底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思路逐渐的清晰,但是压力也越来越大,之前到底还是抱有一点点幻想的,弱者,总是会不切实际的希冀强者能对自己友好一点,哪怕是装装样子也行啊,显然,英国人连样子都不打算装了。

  英法扶持日本,就是为了抑制沙俄在远东的发展,而现在同样,扶持日本,就可以抑制华国在亚洲的发展。

  所以,每一个战略都必须从全世界的角度去看问题。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甲午崛起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