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编辑,你要对你说的每一个字负责任!”
拍着桌子激动站起来的人是申报新闻版的主笔吕一方。他是在申报呆了近十年的老臣,见证了很多申报生死攸关的时刻。1934年11月,总经理史量才被特务暗杀,吕一方当时就在现场。去年面对日本人的逼迫,吕一方也是强硬停刊表态的坚定支持者。这是一个愿意和申报共存亡的人,自然不愿意因为刊登一篇尚未核实的新闻,而毁了申报的声誉。更何况,这篇新闻的内容还是如此的令人关注。
如果报纸刊登出来后却发现黄浩然没有殉国,那么申报就将拜拜背上咒骂抗战名将的罪名,读者的怒火可不是开玩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难道徐建秋不懂吗?怎么可以凭着一封没有出处的来信,就让申报背上如此大的风险?
吕主笔的两眼瞪得就像铜铃,那表情就像是要将徐建秋生吞活剥一般,瞧的旁边的主编和几位主笔不禁后背发寒。他们只能将同情的目光投向坐在吕一方对面的徐建秋。
这个老徐,也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这几张破纸,要不是上面还盖着电报局的油印,真像是小日本谍报机关弄出来胡弄中国百姓的宣传纸。
“负责任……怎么负?难道要我写封军令状?笑话,我们是报社,不是军队!你居然搞这一套……我也不怕告诉你,这位葡萄牙记者是我的朋友,而且上海不止我们一家报社收到了这封电报,如果我们不赶快通知印刷厂,将明天的头版换掉,那么我们申报就将是上海唯一一家错过这个大新闻的主流报纸。吕主笔……抗战明星陨落,这样的新闻我们申报都不敢登,还说什么肩荷社会先驱和推进时代的责任,使社会进入合理的常轨这样的大话!我看还是把办社方针和宗旨都改了吧!”
徐建秋一改以前在报社里温吞水的性格,表现得异常强硬。甚至不惜开口攻击申报的精神根本,他这样做等于是彻底舍弃了后路。
为了达到目的,完成外务省交给自己的任务,小林秋山在徐建秋身上下了血本。徐建秋从爱德华饭店离开时,公文包里整整装了二十根金条和一万元日本军票。另外,小林秋山还许诺给徐建秋一个上海市伪政府宣传部副部长的职位。
中日战争全面开始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上海的懦弱表现早就被徐建秋看在眼里。他往日崇拜的大英帝国和美利坚在日本的旭日旗下瑟瑟发抖。徐建秋觉得上海,早晚是日本人的天下,他申报的声誉做一份投名状,为自己换份锦绣前程,不亏。
所以,徐建秋现在已经撕掉了全部的脸皮,准备赤身裸体的为日本人卖命了。
“徐编辑,注意你的言辞!吕主笔想谨慎一些这并没有错~”
口无遮拦的徐建秋激起了旁观者的愤怒。他们可以容忍不同意见的交流,甚至是吵架,但绝不能接受徐建秋对申报的蔑视。
徐剑秋低头看了一眼手表,他戴的正是小林秋山爱德华饭店向他展示的那一块,这也是日本人给他报酬之一,据说市价超过五百美元。
手表上的指针显示现在已经是11月7日凌晨三点,这个时间,印刷厂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早上售卖的报纸正从印刷机上被取下来。
好了,终于忍到头了,徐建秋决定好,发泄一下他压抑已久的情绪。
“谨慎,我看他是胆小如鼠吧!也好,我早就想到你们会这样思前想后,踌躇不前。所以我直接给印刷厂打了电话——明日的头版将改成将星陨落!除了黄浩然殉国的新闻,我还亲自操笔写了一篇讣告,凑满了头版的版面……”
居然先斩后奏!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一个编辑的权力~申报开办以来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恶性的事件!在场的所有人除了徐建秋之外,全都怒了!
“你怎么可以这样?徐建秋!你这是在胡作非为!我要开除你!”
“快!快通知印刷厂!把头版改回来……”
一屋子的人都慌了手脚,徐建秋则发出冷笑,靠在椅背上一动不动,从这一刻起,他已经和申报彻底决裂。
改?谈何容易!上海沦陷之后,由于市面上讲话立场公道的报纸基本都被日本人关闭或被迫停刊。复刊后的申报发行量居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每期加上副刊,销量超过4万。如此巨大的数量,就是开动印刷厂的全部机器,也得花上几个小时才能印出来。
而最多再过三十分钟,上海各处的报童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将印刷厂里印好的报纸全部买走。一旦进入这个最后的流通环节,即使申报的员工全体出动,也绝无能力从上海的上千名报童手里将报纸如数收回。
日本人的转载总算是有了出处,小林秋山交给他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
徐建秋开始闭目养神,畅想自己当上市政府宣传部副部长之后的局面。
印刷厂忙碌的机器旁边,穿着风衣的小林秋山冒充申报的员工在到处穿梭。他一定要亲眼看着印有黄浩然殉国新闻的报纸从机器上一页页地落下来,才能放心。
“小张!换板子,这一期的申报,全都印完了~”
操作工人的高呼让小林秋山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大半夜的忙碌总算没有白费,有申报这样的重量级报纸冲在前面,上海的日系报纸就可以全面出击,不用担心暴露他们的日资背景。
小山一样的报纸被搬出工厂进行分装,小林秋山拿出怀表看了一眼,然后离开去给中岛真雄打电话。日本人的印刷厂里,无数的报纸正严阵以待,所有的头版上无一例外地注明着,转载自11月7日头版。
“中岛君,我们的报纸可以销售了……”
“吆西!我知道了~辛苦了,小山君~”
两分钟后,聚集在、、、发行门市部门口的中国报童们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报纸批发价比往常便宜了1/3,而且,可以赊账。
就这样,几万份日本人精心印制的报纸被一个个中国报童抱在怀里,背在肩上,流向上海的大街小巷……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