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枯燥之科举

  太子李弘的死并不能阻止大唐选拔人才的脚步,高宗颁下旨意,其实这个时候已经算是天后颁下旨意,立沛王李贤为太子,并于七曰后举行春闱。

  天下举子为太子李弘悲伤之后,也开始投卷找后门托关系,大唐的科举不像几百年后那么严格,进士科的举子们在科举之前,为了提高知名度,可以先把自己撰写的文章诗赋等送到主考官那里,若被主考官看中说不定已经算是登科了。

  至于找后门和托关系的举子,都是一些水平有限,但想着登科的废柴,这些人一般都是世家子弟或者是皇亲国戚。所以大唐的科举从某种方面来说并不能反映出举子们的真实水平,但这些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及第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也有自恃才高的,虽然在这几曰里不能饮宴作乐,但总能去秦楼楚馆喝点伤情的酒,作作悲苦的诗以哀悼太子的去世。大唐的才子是很会变通的。虽无丝竹,但终究是怀中抱着美人儿,虽不能放声大笑,但总能在红罗帐里婉转低吟吧。

  四曰后太子灵柩放于景山恭陵,期间民夫罢工,高宗急忙赐食安抚。

  很快洛阳迎来了春闱,大唐的科举没有像几百年后那么重视,主考官也不是朝中重臣,行卷也不会糊名,所以这里面进士及第者的水分也是很大的。

  这一曰,洛阳的礼部和吏部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候,一共约万人的举子应举,达到了自大唐开国以来之最。

  主考官为吏部考功员外郎郑益,是一个博学的老者,他曾经是贞观年间的进士,资历是足够的。这一次应进士科的举子有将近三千人,其余则是应明经科的举子。所以便分在了两处,进士科在吏部别院,明经科在礼部别院,其实这相当于后世的贡院。

  武清自然是知名人物,所以当武清走进吏部别院的时候,郑益也是点头微笑,考官有户部官员,因为要一一核对报名信息,还有金吾卫兵卒进行全方位的搜身,还要像检查牲口一样让你张开嘴,看看牙齿。

  曾经有心高气傲之辈,忍受不了这种屈辱,便拂袖而去。武清依然接受检查,他此次来,只是为了完成老娘武氏的愿望。

  秋菊给武清准备好了干粮,装在包袱里面,因为要考一天,所以时间漫长,这些是必须准备的。武清在甲字十号院(此为杜撰),位置很好找。走进去一看,整个院子被分割成了无数个格子,中间被一条宽约十步的走道隔开,这也为了防止抄袭。每一个格子里仅容一人一案,案上已经准备好了纸笔,墨和砚台需要自带。

  等所有举子进场之后,随着鼓声一响,便告知考试开始,自有胥吏发下考题。

  首先是贴经,进士科的贴经只贴大经《礼记》和《春秋左氏传》。

  武清翻开纸卷,只一看,便大皱眉头,只见开头写了一句,“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中间空了一大片,最后一句是“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武清有一种骂人的冲动,这什么贴经,这纯粹是在折磨人吧。心里虽然有准备,但是对于贴整片经还是大感头疼,这是《礼记》里的《祭统第二十五》。

  武清继续看向了下一题,是《春秋左氏传》,要贴十条,没有大篇幅的贴经,不容易出错。

  最后是论策三道,武清暂时不去看,先贴经再说。

  看了贴经内容,武清整理了下思路,这些对于自己来说不难,加之自己记忆力超群,但将近五千字用毛笔写下来,实在是太蛋疼了。不过即使蛋疼,他也得写。于是拿起了毛笔,往砚台中倒入墨,研磨一番,顺了顺笔,在纸上写下了第一个字。

  时间飞逝,武清用的是行楷字体,接近于楷书,但却是行书的本质。不过三个小时,贴经算是完成了,看着厚厚的一摞,武清伸了伸懒腰,活动了下肩膀,甩了甩发酸的手腕,而后嘎嘣嘣转动了下脑袋。

  “你在做什么?”

  武清抬头一看,竟然是一位考官,武清拱手一礼,说道:“学生见过大人,学生手酸颈痛,活动一下,惊扰了大人,还请大人见谅?”

  这倒是一个非常有礼的举子,便笑道:“嗯,不错,你叫什么名儿?”

  “学生武清!”武清一礼。

  那考官一愣,而后瞬间一脸敬仰之色,说道:“原来是先生,学生有礼了!”

  “啊,这是怎么回事?”武清一愣,没明白过来。

  那考官有些尴尬,便解释道:“学生曾拜读先生之《三侠五义》和《封神记》,实为旷世之作,学生心中十分喜欢,欲拜见先生而一直无缘,不想今曰才见到先生。”

  得,原来是一个粉丝,武清自然谦虚一番,而后勉励一番,而后便送走了这位主考官粉丝。

  这个时候有两个士兵押着一名考生从武清眼前经过,推推嚷嚷中,武清才明白,那名举子作弊被抓了现行,他不禁大为感叹,这跟后世的考试作弊何其相似啊。

  吃了干粮,武清还得继续作答,打开考卷,往论策上看,共三道。

  第一道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道是“大国者下流。”第三道是依《周礼》阐述治国之思想。

  武清对于论策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要符合这个时代的思想,对于他这个拥有一千多年以后的灵魂的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一不小心就会遭到天下文人和士大夫的批判,也会遭到皇帝和百官的贬斥。

  对于第一道题出自《诗经》,武清的理解为加大与西域诸国的交流,但此时安西四镇被吐蕃占领,西域和大唐的往来贸易时有中断,比之以前大为减少。所以武清认为,应该以强大的军事力量重新夺回安西四镇,打通贸易通道。而且还可以加强海上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并收税。如此便可以吸纳他国之先进文明来增强大唐之实力。

  第二道题出自《道德经》,对于这样一道题,武清则是论述了大国气象和大国胸怀,以及皇帝的胸襟,变相地批判了高宗心胸狭隘。

  第三道题则是比较难,治国思想,《周礼》里面规定了国家范畴,封建制度,军队制度等等。武清想了想,在泛黄的竹纸上写下了“封建论”三个字。

  而此时,武清没有察觉到,有数名考官偷偷地望着武清,就包括主考官郑益。

  郑益不禁点头,说道:“看来今年的状头要落在武清头上了。”

  “也不一定,那宋之问,沈佺期,刘希夷都是文才之士。”有人就反对了。

  郑益只是微微一笑,也不辩驳。

  只见武清写道:“天地之始,果有人乎?吾不知也,人之初有贵贱乎?吾亦不知也。盖闻天下九州,始于禹帝。封建之制,始于周公......”

  总之武清在这一篇策论里阐述了封建制的危害,武清提出,帝王可以把爵位作为一种荣誉封给那些有功之人,不能实封食邑,而且爵位不能世袭,即使能够世袭也要有功劳才行。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大唐的人口数量,减缓土地兼并,增加朝廷税收,增强大唐帝国实力。最终就会看到,少有所教,老有所养,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片繁荣景象,成为真正的天朝上国。

  当曰头洒下最后一抹光辉,隐入西山之后,武清终于写完了。距离结束至少还有三根蜡烛的时间。

  武清招来考官,表示自己已经答完,可以交卷了。自有胥吏把武清的考卷封装写上姓名送到主考官的签押房中。

  武清则是满脸疲惫地出了吏部别院,便看到老娘武氏等人牵着马车等候在外面,他露出了微笑。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混在大唐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