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都想说点什么,但一直不知道说什么。
这本书通过作者自己的记忆,通过左邻右舍五十岁以上人的集体回忆,作者算是忠实地还原了八零年以后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
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你看作者的书加上自己的些许想象,基本上就可以比较片面地了解八十年代北方的风土人情了。
昨天有个兄弟抱怨作者写得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还有人抱怨说打仗的事儿。
我想抱怨这个的人应该不是同龄人,他不了解当时那个社会是什么样子。
咱们先说鸡毛蒜皮,主角的设定是八零年,十三岁,最重要一点他是农民。
作者这本书所写的小农民不是以情色为主的那种小农民,并不是作者写不出那种作品,这主要是因为政策环境方面的原因。
如果允许,作者可以写出绝对不逊色于那些有名情色农民的作品的作品。
八零年,北方农村根本还没有开放,唯一的变化是不割资本主义尾巴了,已经允许农民可以变卖自己家的农产品。
至于什么到股市里兴风作浪,到城市里开办工厂,到金融市场里呼风唤雨,那得等!那还是十多年以后的事情。
在那种环境下,一个十三岁的农民他能做的只有鸡毛蒜皮,想干点惊天动地的事情,最少最少也还要七八年的时间。
即便是主角现在干的鸡毛蒜皮在当时也是被人所不耻的。
在北方,起码在八五年以前,做买卖被大多数人唾弃,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没有单位要的象征,那时做买卖基本都被划归到五马六混之类里。
尤其在农村,直到八八年左右这种观念才开始改变。
所以,鸡毛蒜皮在当时也不是容易干的。主角能干的也就是鸡毛蒜皮,只能在鸡毛蒜皮里积累自己的原始积金。
鸡毛蒜皮说完了,下面说说打仗的事情。
八零年因为大量的下乡青年返城,造成城里无法消化这么多的就业人口,因此国家首次出现待业青年这个名字。
一但这个群体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必然会有乱七八糟的事情出现,必然会造成城市里的治安混乱。
这种风气逐渐从城市里蔓延到农村,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不说别的,单说打仗,南方当时什么样我不清楚,没去过不下结论。
北方人本身民风就比较彪悍,本身就能动手就不吵吵的事情多,再加上社会的影响,一直到八三年全国严打以前,社会上打架斗殴根本就不算什么事儿。
不敢说天天能看到,但隔着一天看到一场打仗那绝对是家常便饭。
别以为那时人穷就没有精力去打仗。
当时农村的娱乐基本以看电影为主,尤其到了夏天有时方圆几十里内同时会上映好几场电影。
每一次看电影要是没有一场两场战争发生,那都不正常。
唯一的好处是那时的人动手几乎就是拳头,基本没有借助工具的,因此虽然打仗的事情屡见不鲜,却没有什么伤亡事件,顶多也就是鼻青脸肿而已。
这也算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由打架慢慢引导出偷窃流氓等犯罪,让当时的社会乌烟瘴气。
正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国家在八三年痛下杀手,进行了一场建国以来最严厉的严打。
不信的可以去百度一下。
虽然经过八三年的严打这一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北方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这本书里的事情,百分之八十都是作者亲历,除了一部分YY的桥段外。
书中所出现的所有人物,几乎大部分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和作者有过各种交集,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
比如现在的女主栾凤,她的名字我改了但是外号没变。八零年的时候她带着作者上树掏鸟窝,黑天去偷瓜,看电影的时候和人家打仗,夏天在河里洗澡的时候给作者灌水,这都是在实际生活里她干的事情。
甚至还发生过很多暧昧的事情。
这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发生过,但作者那时确实对感情这东西没有一点的经验,像个傻瓜一样,那时别说我就是大多数人在十三岁估计都一个德行。
像我在书里所写过的那两个挤在一起的字的段子就是实际存在的。
一直到我高中的时候,我才明白其中的一些奥秘。
只是后来我再见到她的时候,她以为人妇为人母...
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原封不动地给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展示一副那个年代北方的风情画卷,从一些繁琐小事从一些鸡毛蒜皮原始地还原那个年代以及它的变迁。
作者也希望读者兄弟们能随着作者的笔走进那个改开之际的社会,体验那时的风云激荡。
这本书暂时来看数据极其一般,收藏还不到六百,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支持本书。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